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探究-以连云港孔望山墓地农业考古研究为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黎海明

作者: 黎海明;朱良赛;梁伟豪;杜平;陈渊明;贾鑫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孔望山墓地;农业经济;人口数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史

ISSN: 1000-4459

年卷期: 2022 年 006 期

页码: 50-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SCI

摘要: 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对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隋唐时期(581—907 AD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关键时期,江苏淮北地区又地处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带,研究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可以透视隋唐社会的发展演化状况。本文基于连云港孔望山墓地的农业考古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探究了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延续了自大汶口早期(6300—5600 BP)就形成的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形成了“稻、粟、黍、小麦、大麦、大豆”六种作物共同种植的农业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水稻、小麦和粟的种植在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中位居主要位置,而大麦、黍和大豆作物的种植仅位居次要位置。隋唐时期的气候变暖、均田制度的实施、田制与赋役制度的调整是促使江苏淮北地区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并延续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作物产量本身的差异是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先民选择以水稻、小麦和粟为主要作物进行种植的原因。本文为探究历史时期社会演变、形成与发展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为探讨历史时期南北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分类号: F329%K241%K242%K878.8

  • 相关文献

[1]江苏淮北地区有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配套栽培技术. 李学明,吴明元,浦汉春. 2013

[2]淮北地区春毛豆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罗伯祥,朱明超,赵苏海,靳取. 2004

[3]淮北地区棉铃虫的发生及防治. 王凤云,徐文静,王雪莲,周红军. 2007

[4]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李筠,冷苏凤,马继胜,王龙,任立凯,李强. 2010

[5]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淮北潮土钾素的变化研究. 于杰,孙丽,胡永红. 2004

[6]江苏淮北地区麦套棉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阶祥,朱国清,徐家安. 1993

[7]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及其系谱. 吴清鹄,张志勇. 1993

[8]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收获期研究. 吴兰云,徐茂林,周得宝,陈洪俭,陈现平,李建花,李金才. 2010

[9]淮北地区机插稻一次性施用缓混肥与精确定量施肥比较试验研究. 党新安,杜同庆. 2021

[10]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刘永华,张四华. 2010

[11]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示范的产量结构及配套技术分析. 王世济,陈洪俭,左晓龙,阮龙,高正良. 2013

[12]夏大豆3000kg/hm~2栽培技术指标与技术操作规程. 张磊,戴瓯和. 2003

[13]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建设技术要求. 樊平声,冯伟民,卢昱宇,陈罡,管安琴,陈兆翔. 2014

[14]淮北地区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探讨. 汪源,许轲,赵晨,陈芹,许方甫,姜恒鑫,霍中洋. 2021

[15]淮北地区新型材料日光温室设计及使用技术. 樊平声,冯伟民,苗彩霞,徐鹏,张心宁,卢昱宇,管安琴,陈罡. 2012

[16]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 杨四军,张恒敢,顾克军,李德民,袁建,王复芹,庄焕信. 2003

[17]淮北地区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 牛元民,杜世州. 2007

[18]阜南县主要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 项田夫,王省业,朱炜华,李治才,胡永年,王光宇. 2000

[19]淮北稻麦吨粮田建设中水稻高效开发与高产配套技术探讨. 汪强. 1993

[20]淮北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赵竹,张向前,李玮,陈欢.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