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禾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谢开云

作者: 谢开云;赵云;李向林;何峰;万里强;王丹;韩冬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混播草地;竞争;共存;氮素固定;氮素转移

期刊名称: 草业学报

ISSN: 1004-5759

年卷期: 2013 年 22 卷 03 期

页码: 284-2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了解其之间的种间互作机理,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光照、养分、水分和空间等资源方面展开探讨了禾草和豆科牧草在混播时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阐述了豆—禾混播草地草种之间的竞争与促进关系,分析了豆科牧草固氮和转氮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深根系豆科牧草与浅根系禾草的共存机制,提出了可以通过混播建植技术、草地管理措施及草地利用方式避免或减弱混播草地豆禾牧草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并维持混播草地持久力和稳定性。

分类号: S54

  • 相关文献

[1]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谈害虫的生态治理. 王保海,李晓忠,庄银正,王翠玲,杨雪莲. 2008

[2]小麦不同前茬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及其作用. 陈子英,姚瑞麟,关妙姬,吳覌以,王湧清,吳瑞武. 1964

[3]不同施肥深度对直播水稻氮素积累与转移的影响. 唐湘如,赵烈,田华,莫钊文,段美洋,潘圣刚. 2016

[4]滇池流域蔬菜地土壤氮素分布与转移特征. 夏体渊,达良俊,年耀萍,章君果. 2010

[5]饲用玉米━多花黑麦草种植系统——饲用玉米氮素通量与氮素平衡. 张炳武,张新跃. 2013

[6]饲用玉米-多花黑麦草种植系统-饲用玉米氮素通量与氮素平衡. 张炳武,张新跃. 2013

[7]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 冯晓敏,杨永,臧华栋,钱欣,胡跃高,宋振伟,张卫建,曾昭海. 2018

[8]西北小麦与豆科绿肥间作体系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生物固氮效率及氮素转移特性. 刘蕊,常单娜,高嵩涓,周国朋,韩梅,张久东,曹卫东,孙小凤. 2020

[9]燕麦–绿豆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 冯晓敏,高翔,臧华栋,胡跃高,任长忠,郝志萍,吕慧卿,曾昭海. 2023

[10]半湿润农田生态条件下施氮对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转移的影响. 吉春容,李世清,伍维模,魏益民,张兴昌,邵明安. 2005

[11]不同品种氮素累积量及转移的基因型差异. 蔡红光,张秀芝,任军,高强,陈范骏,米国华. 2011

[12]混播草种及其比例对黔草4号鸭茅草地产量的影响. 张翊碧,何静,韩永芬. 2017

[13]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对人工混播草地产草量的影响. 莫本田,罗天琼,韩永芬. 2000

[14]放牧强度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种群牧草量构成与年生产力的影响. 徐震,于应文,常生华. 2003

[15]放牧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植被构成的作用. 周姗姗,孙红,廖加法,于应文. 2012

[16]混播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的生长特性及其共存表现. 于应文,徐震,苗建勋,冉繁军,赵怀波. 2002

[17]奶牛放牧对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植被的影响. 石永红,邵新庆,王运琦,韩建国,刘建宁. 2010

[18]不同利用强度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与组分动态的影响. 蒋文兰,李向林. 1993

[19]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种间竞争效应分析. 林慧龙,董世魁. 2003

[20]畜粪沉积对贵州高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养分和植被构成的影响. 孙红,于应文,马向丽,牟晓明,张红梅,廖加法,侯扶江.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