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增温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陶陶

作者: 杨陶陶;邹积祥;伍龙梅;包晓哲;江瑜;张楠;张彬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全球变暖;双季稻;稻米品质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23 年 37 卷 001 期

页码: 66-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华南双季稻区是我国优质籼稻的主产区之一,研究气候变暖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稻田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对早稻(合丰丝苗,2020 年;粤禾丝苗,2021 年)和晚稻(粤禾丝苗,2020和 2021年)进行全生育期昼夜不间断增温处理,分析增温对早、晚稻加工、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早稻,1.5~1.8℃;晚稻1.9~2.0℃)对早、晚稻糙米率均无显著影响.增温条件下,早稻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显著降低,而晚稻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无显著变化.增温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影响在早、晚稻之间呈相反趋势;增温显著提高早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而降低晚稻垩白粒率.增温条件下,早、晚稻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而蛋白质含量呈升高趋势.此外,增温提高早、晚稻稻米峰值黏度和米饭黏性,降低其消减值及晚稻糊化温度和米饭硬度.相关分析表明,增温条件下,早、晚稻糊化特性和米饭质构的改变主要与直链淀粉含量的降低有关.[结论]增温导致早稻加工和外观品质变差,而有利于改善其营养和食味品质.增温条件下,晚稻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均有改善.

分类号: S511.42

  • 相关文献

[1]2004—2014年南方稻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陈阜. 2018

[2]基于农户调查的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及其构成.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2018

[3]花后增温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杨陶陶,解嘉鑫,黄山,谭雪明,潘晓华,曾勇军,石庆华,张俊,曾研华. 2020

[4]花后增温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陶陶,孙艳妮,曾研华,黄山,张俊,谭雪明,曾勇军,潘晓华. 2019

[5]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对开放式主动增温的响应. 杨陶陶,胡启星,黄山,曾研华,谭雪明,曾勇军,潘晓华,石庆华,张俊. 2018

[6]水稻开花期花粉活力和结实率对高温的响应特征. 张彬,芮雯奕,郑建初,周博,杨飞,张卫建. 2007

[7]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倾向和甲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进化的倾向(英文). 左文朴,朱绮霞,黄艳燕,潘丽霞,吴光. 2010

[8]护佑动物平安须更新、完善"处方". 肖治军. 2007

[9]用随机漫步模型拟合1850年至2009年的全球气温变化(英文). 吴光. 2010

[10]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影响及对策研究. 矫江,许显斌,卞景阳,林阳生,横责正幸,陶福禄,鲛岛良次,神田英司. 2008

[11]抽穗期不同灌水深度下水稻群体与大气的温度差异. 张彬,郑建初,黄山,田云录,彭兰,卞新民,张卫建. 2008

[12]不同温室气体排放背景下东海冬季跨陆架碳输运通量. 袁东亮,郝佳佳,李健乐,何蕾. 2018

[13]主动微波光谱影像对新疆天山山脉区域地表形变的监测研究. 王志伟,岳广阳,吴晓东,张文,王普昶,宋雪莲,吴佳海. 2020

[14]作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李彦生,金剑,刘晓冰. 2020

[15]2004—2013年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 黄晓敏,陈长青,陈铭洲,宋振伟,邓艾兴,张俊,郑成岩,张卫建. 2016

[16]温室效应对世界农业贸易的影响. 谢杰,朱立志,浦华. 2007

[17]开放式主动增温对双季优质籼稻籽粒淀粉积累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陈丽明,杨陶陶,熊若愚,谭雪明,黄山,曾勇军,潘晓华,石庆华,张俊,曾研华. 2023

[18]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模式碳足迹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 陈中督,李凤博,冯金飞,周锡跃,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2019

[19]2004-201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油菜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变化.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2019

[20]我国水稻“两迁”害虫越冬情况调查. 罗举,刘宇,龚一飞,程遐年,傅强.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