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通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岩松

作者: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聚合体;颗粒有机物;沉降通量;再悬浮比率;东海

期刊名称: 海洋与湖沼

ISSN: 0029-814X

年卷期: 2006 年 37 卷 01 期

页码: 28-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02年9月在东海的长江口、中陆架区和浙江近岸上升流区三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在对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和总颗粒碳(PC)元素分析基础上,采用颗粒物通量模型对沉降通量进行了研究。镜检发现细小无机颗粒物和大颗粒聚合体是三个站位沉降颗粒物的主要形式。大颗粒聚合体有住囊类、粪球聚合体、硅藻聚合体和混杂聚合体四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东海中陆架区和浙江近岸上升流区沉降颗粒物中POC、PON和PC的百分含量均呈现随水深增加明显降低的趋势,但在长江口,这些成分的含量低且上下均匀。长江口观测到的是大风后的一个实例,存在强烈的再悬浮,各水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平均(±SE)高达(319.02±65.33)g/(m2.d),尽管如此,沉降颗粒物有机态C/N值却很高(18.0±0.9),明显受陆源颗粒物的影响。POC净沉降通量在浙江近岸上升流区为961mg/(m2.d)(水深55m),在东海中陆架区为123mg/(m2.d)(水深88m),可见浙江近岸上升流区是POC向海底转移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垂直转移能力明显高于东海中陆架区。在上升流区域和中陆架区,POC的输出比率大约分别为48%—77%和15%—21%。浙江近岸上升流区和东海中陆架区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分别为66.50%和88.52%。研究显示,浙江近岸上升流区的水体底层颗粒物受底部平流的影响比东海中陆架区相对较强。

分类号: P734.23

  • 相关文献

[1]黄海夏季水域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的研究.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2004

[2]黄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2005

[3]小麦抗病多基因聚合体YW243的选育研究. 辛志勇,徐惠君,谢皓,林志珊,张增艳,牛永春,吴立人,马有志,杜丽璞. 2003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麦抗白粉病及优质基因聚合体. 吕学莲,白海波,惠建,董建力,蔡正云,段敦亮,李树华. 2017

[5]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的影响. 粟丽,朱长波,陈素文. 2015

[6]对虾池塘网箱养殖罗非鱼期间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动态及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粟丽,朱长波,张汉华,李卓佳,余招龙. 2012

[7]夏季海水养殖区大型网箱内外沉降颗粒物通量. 葛长字,方建光. 2006

[8]獐子岛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性. 李敏,张继红,吴文广,刘毅,王巍,蔺凡,马莎,杨艳云. 2018

[9]桑沟湾夏、秋季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通量及再悬浮的影响. 杨茜,杨庶,宋娴丽,孙耀. 2014

[10]黄河口埕岛海域悬浮沉积物沉降规律原位观测. 张少同,贾永刚,郭磊,刘晓磊,文明征,单红仙. 2016

[11]厦门市近15年无机氮湿沉降的变化情况. 陈法锦,劳齐斌,李志阳,周凤霞,孟亚飞,沈春燕,朱庆梅,张书文. 2019

[12]银川市大气沉降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开建荣,王彩艳,牛艳,李彩虹,左忠. 2020

[13]2000~2018年我国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陈其永,郜允兵,倪润祥,潘瑜春,阎跃观,杨晶,刘孝阳,顾晓鹤. 2022

[14]四川盆地不同农作监测点氮磷湿沉降特征. 王宏,姚莉,张奇,林超文,刘海涛,陈红琳,翟丽梅. 2024

[15]2000~2018年我国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陈其永,郜允兵,倪润祥,潘瑜春,阎跃观,杨晶,刘孝阳,顾晓鹤. 2022

[16]近15年北部湾西部近岸大气湿沉降中无机氮的研究. 陈法锦,劳齐斌,李志阳,周凤霞,沈春燕,黄锦锋. 2018

[17]北黄海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 栾青杉,孙坚强,乔芮,王俊,臧有才,张媛. 2018

[18]北京地区大气重金属沉降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价. 殷雨竹,樊彦国,潘瑜春,孙在金,马浩森,郜允兵. 2023

[19]试论大银鱼移殖北京水域的可能性. 廖集裕. 1991

[20]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 林楠,姜亚洲,袁兴伟,郭靖,凌建忠,杨林林,李圣法.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