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地玉米粮饲用带状间作提产与防风蚀效应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立仁
作者: 赵立仁;于国庆;王海新;姜涛;王慧新;孙陶;吴增华;蔡立夫;张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风沙地;玉米;粮饲间作;提产防风蚀
期刊名称: 农业科技通讯
ISSN: 1000-6400
年卷期: 2017 年 01 期
页码: 74-76
摘要: 利用同一玉米品种辽单565进行了玉米粮饲用带宽9 m:9 m间作种植试验,玉米粮用密度3 705株/亩,饲用密度5 558株/亩。玉米饲用田8月23日刈割青贮留茬高8 cm覆盖,粮用田9月25日收获秸秆站立覆盖。研究表明,玉米粮用界面1~3行籽粒平均比单作增产2.4%,饲用界面1~3行生物产量平均比单作增产3.9%。玉米秸秆覆盖到翌年下季作物播前粉碎直接还田,粮用带削弱近地表风速率达85%以上,土壤免受风蚀,浅层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11.4个百分点;饲用带削弱近地表风速率达77%以上,土壤风蚀率降低80%以上,浅层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6.1个百分点。风沙地玉米粮饲用带状间作是一种生态与生计友好型模式。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辽西地区秸秆覆盖微集水技术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玉华,王慧新,颜景波,司洪华. 2009
[2]高油高产花生新品种阜花9号. 王德生. 2010
[3]油用型花生新品种阜花12号. 王德生. 2012
[4]大粒高产花生新品种阜花11号. 王德生. 2011
[5]风沙地花生防风蚀种植技术. 于洪波,史普想,于树涛,孙泓希,于国庆. 2014
[6]风沙半干旱区有机苜蓿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赵艳,于国庆,赵立仁,吕林有,关冰. 2017
[7]风沙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技术对花生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张晓红,李玉华,王慧新,崔瑞,陆岩,蔡立夫,吴丹. 2009
[8]风沙半干旱区秸秆覆盖微集水技术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王慧新,颜景波,姜涛,何跃,孙占祥,陈尔冉. 2008
[9]章古台风沙地生态修复模式载畜量情况调查与分析. 于国庆,胡鹏飞,曹凤芹,姜涛,李亚男. 2007
[10]风沙半干旱区谷子花生间作效应研究. 王海新,张宇,王慧新,史普想,陆岩. 2018
[11]风沙地花生茬休闲期耕作措施防蚀效应研究(英文). 王海新,颜景波,王慧新,石峰. 2015
[12]风沙地苹果和红薯间作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刘洋,殷业超,张丽丽,艾婷婷. 2023
[13]风沙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技术对花生产量与土壤水分的影响. 孙鸿文,王慧新,颜景波. 2009
[14]辽西北风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土壤大孔隙特征. 王科雯,吕刚,刘媛,刘建华,王锋佰,张卓. 2024
[15]玉米籽粒败育过程的能量代谢研究. 张凤路,崔彦宏,王志敏,赵明,王树安,赵久然,郭景伦. 2000
[16]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印志同,邓德祥,胡加如,薛林,陈国清,陆虎华. 2005
[17]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8]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吉林省应用浅析. 徐艳荣,杨贤成,林红,焦仁海. 2001
[19]不同玉米品种去留分蘖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6
[20]吉单631不同密度植株分蘗、产量及产量构成研究.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高产高蛋白花生新品种阜花31的选育
作者:王一波;孙泓希;韩宁;任亮;吕金昊;王海新;史普想
关键词:花生;阜花31;高产;高蛋白;选育
-
花生MTM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于树涛;殷业超;张诗行;张宇;董敬超;高磊磊;王传堂
关键词:花生;MTM1基因;生物信息学;表达分析
-
青花6号辐射诱变体系探索及突变体库的构建
作者:董敬超;王腾蛟;于树涛;殷业超;张宇;王立夫;张诗行
关键词:花生;青花6号;突变体;辐射诱变
-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连翘SSR分子标记开发
作者:马致静;刘灵娣;温春秀;赵敏;李晓东;姜涛
关键词:连翘;转录组;SSR分析;分子标记;种质资源
-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项目进程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作者:张丽丽;于国庆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进程管理;必要性分析
-
阜花花生新品系多点试验分析
作者:王腾蛟;殷业超;张诗行;张宇;王力夫;高拙;熊志浩;于树涛;董敬超
关键词:花生;阜花;品系;产量;多点试验
-
巴西橡胶树HbbHLH48基因克隆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作者:范晓康;樊松乐;刘明洋;郭冰冰;杨洪;代龙军;张宇;王立丰
关键词:巴西橡胶树;HbbHLH48;克隆;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