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甜椒连年减产原因的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宋世君

作者: 宋世君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3 年 1 卷 02 期

页码:

摘要: 一、甜椒连年减产的原因 北京及北方地区甜椒自1974年以来连年减产,已经引起生产部门和科研单位的极大重视。一些地区和单位从植保入手进行研究,已分离出TMV和CMV两种为害甜椒的病毒,因此,认为病毒病是甜椒减产的直接因子,蚜虫是传毒的最主要媒介,但尚未见到提出解决低产问题甚有成效的报道。引起甜椒减产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采取有效的栽培综合技术措施来解决?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栽培研究和调查,并对大量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病毒病引起甜椒减产,仅是一个现象,而真正引起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气候及栽培条件)的变化,造成不利于甜椒生长发育的条件,致使抗病性、耐病力减弱,引起生理障碍等等。作物、环境、病害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各种不同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病毒病症状或者明显地表现,或者并不表现,或者表现很轻,因此,研究栽培的综合技术措施,对提高单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等地区连年减产情况 通过对北方长春、沈阳、大连、营口、北京,大同、石家庄、承德市以及南方上海等地不同气候类型的地方进行调查,发现甜椒均自1974年后产量逐年下降,减产具有广泛的地域性,而且下降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年际的变化幅度也极为相似。见图1。 另外,从生长在田间的甜椒植株表现看,凡是低产田块都有秧棵矮小、叶子皱缩、黄绿相间,严重者“秃顶干尖”、落蕾、落叶、果实僵小等症状,甚至在同一地方不同时期其症状表现也大体相同。例如,北京地区在6月上──中旬普遍出现以上症状,可谓第一个高峰期;其后是8月上──中旬的黄化落叶、落花、落蕾为第二个高峰期;以及后来9月份的卷叶秃顶或小叶丛生,叶子黄化皱缩,果实僵小,落花、落蕾为第三个高峰期等。 就症状表现和分离出的病原TMV和CMV而言,无疑可以认为是由于病毒病致害的结果。但从甜椒减产地域的广泛、减产趋势的雷同,田间症状表现又具有“爆发性”和一致性等情况来看,仅按一般病理来解释是不够的,因为病毒病的发生一般由点到片,然后扩大到面,传毒媒介蚜虫总是此多彼少,不可能一下子都发生,除非所有植株本身都已带毒,因此还应当从气候变化中去考虑真正引起减产的原因。也就是说,要从植物、环境、病害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找原因。因为作物生长发育、抗病性、耐病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不良的外界条件(特别是天气条件)可能使作物生态环境变劣,使之有利于病害(有的可能是潜在的)发生和流行,因而表现了明显的病毒病症状并引起严重减产;反之,虽然甜椒已受病毒侵人,但并不明显地表现症状,也不引起减产。例如:1973年北京燕黄榆13队的甜椒生产田,在5月中旬蚜虫为害就很严重,但该年并未因蚜虫大量传毒而表现病毒病症状,仍获得了高产。所以从栽培的角度来看,不良环境是甜椒减产的主要因子。 (二)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据对气象因子与历年产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所分析的气象因子包括北京地区11年的4至9月和这些月份的各旬以及甜椒生长关键、时期(4月下至5月中旬,5月下至6月中旬两段)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地温(10厘米)、相对湿度、风速、降雨量及大于0.1毫米的降雨日数等。 统计分析表明(表2、图2)历年甜椒产量与上述各气象因子呈线性相关。 上表说明甜椒产量与4月下旬至5月中旬(甜椒定植后的缓苗生长期至始花期)的平均地温、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等呈高度正相关;产量与5月份大于0.1毫米的降雨日数呈负相关;产量与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甜椒已由开花座果期进入果实采收期)的平均地温呈高度负相关。 换言之,甜椒产量的年际变化,即丰、’欠年显著地受气象因子的影响。甜椒定植后的缓苗生长一开花坐果期受气温、地温、降雨日数的影响最大,在气温、地温高,降雨B数少的年份,产量高;反之则低。但在开花生果一果实始收期,若气温、地温偏高。则产量反而下降。 (H)温度与科出的生长发育 通过产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统计分析,基本明确,产量与甜椒生长前期的温度有关。 从图2产量的年际变化曲线中,若按甜椒的平均亩产来划分,把亩产达3500斤以上作为丰年指标,3000—3500斤作为平年指标,3000斤以下作为欠年指标,并分析其丰、平、欠年甜椒生长前期的温度范围。 辣椒(甜椒)原产于热带南美洲,适宜的温度为25—30 t,在低于15℃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完全停止。甜椒对于地温的要求,适宜范围是18—24℃。 从丰、平、欠年的气温和地温的范围比较,可看出丰产年的温度最接近适宜甜椒生长发育的范围。 下述从1973年(丰产年),1974年(欠产年)两个相近年份的4月下旬一6月平均最高气温、地温的逐日变化比较中可见:4月中旬一5月中旬,1973年较高,1974年偏低;而5月21日一6月20日,1973年较低,1974年较高。其变化的趋势不同,如表3统计所示。 显然,1973年的温度条件更接近于甜椒生育的要求,所以生长良好,产量高。1974年则相反,从而造成两年间的丰、欠差别。 另外,1969—79年的资料表明,由于近年来北京4月下旬一5月中旬的气温、地温偏低(阴天寡照有一定的影响)。甜椒定植后的缓苗期(植株变黄,然后由黄转绿快速生长):1976年需13天,1977年需19天,1978年需22天,1979年需30天,并表现幼苗底叶黄化脱落严重,生长发育不良,产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979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北方各地的菜农都认为,近年来,由于 “倒春寒”、多风、阴天寡照等影响甜椒发秧而减产。 近年来生产实践上于定植后采用短期覆盖薄膜等措施,取得了促埠发秧、提高产量的效果。例如,北京,沈阳,营口等地,在定植后采用塑料薄膜小拱棚覆盖25—30天,取得了每亩1—1.4万斤的高产。又如采用塑料薄膜地面盖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由于采用了小拱棚覆盖、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了气温、地温等,改善了小气候条件。从而制造了适宜甜椒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显著地促进了发秧,减轻了病害,增加了产量,上述定植后进行短期薄膜覆盖的良好效果,从实践上说明了与统计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二、对提高甜椒产~ 量的几点意见 就目前的生产水平而言,应该面对不良天气一“倒春寒”,气温、地温偏低等不利于甜椒生长发育等实际情况,根据甜椒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 (一)加强防寒增温措施 如上所述塑料薄膜小拱棚覆盖和地面覆盖,是促进发秧的重要手段,/J’拱棚高1.5一2尺,覆盖宽幅或窄幅塑料薄膜,覆盖一现两现或多优甜椒。单幅覆盖一场,操作简便,也有利于防风;多现覆盖应就具体条件和需要而定。但四边要用上压紧注意防风。一般在覆盖25—30天后即可撤除。覆盖中后期要注意放风,防止热灼。 应用地面覆盖的地方,也应该加设风障以防风,增温。 (二)“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 双行密植,已在北京、河北、辽宁等地推广,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种植方法是: 采取2.2—2.5尺的现距,每现种双行,小行距7—8寸,穴距9寸一1.1尺双株,每亩密度约12000—15000株。 双行密植具有三大好处:1.封现快,互相遮蔽,改善了温t光、湿(空气湿度)等小气候,有利于根系和茎叶生长。2.株数多,提高早期产量,增加产值。3.由于改小优单行为大现(现距2.1—2.2尺)双行,避免了培土伤根,;也有利于秋涝时排水。 (5)增施肥料,采取适宜的水分管理措施 甜椒喜肥,据调查试验和文献记载,一般亩产八千斤以上的恋秋甜椒全生长期的施肥量,含N量在80—100斤以上,而且氮、磷。钾,;按工:o.5:1的配合最好。按丰产田的栽培要求,应施用农家肥1—1.5万斤/亩作基肥.三分之二作铺粪,余下的作沟粪。每构加施氮、磷、钾复合肥半斤。并进行多次追肥,促秧保秧。前期以施腐熟的粪水,中期以化肥壮秧攻果,中后期粪水化肥结合保秧复壮。 甜椒喜水但也伯涝,土壤见干见温最好,所以雨季中要及时排涝保秧。在生长前期由于早春地温低,不宜多浇水,浇过定植水后即可浅中耕以保持水份,减少蒸发,此后要适当延后浇缓苗水(一般7—8天后浇),避免浇水过勤,土温下降,浇缓苗水后2—3天,要深中耕并进行短期蹲苗(约半月左右)至土壤(黄沙土)含水量在13一14%时止。若土壤质地偏粘,水分指标可稍偏高;当植株形态指标达到蹲苗结束标准,植株茎叶转入缓慢生长时,即可结束蹲苗;若分两次蹲苗,有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壮苗,注意早期防蚜等综合防病措施 根据试验,培育长龄壮苗,有减轻病害,提高产量的效果。一般可于12月中旬在温室或阳畦播种,适时分苗,并给予适宜的温度条件,则在定值时,标准幼苗可达90%现蕾,叶子肥大,浓绿,茎杆粗壮(茎高21一25厘米,粗0.6—0.8厘米),中熟种11一13片叶,中晚熟种14—15片叶,苗龄达110一120天的无蚜虫为害幼苗。在各地的丰产经验中,做好早期防蚜,是重要一环。早期防蚜比植株开花结果后防蚜作用大,因为甜椒早期感染毒病所表现的症状更为严重(裘维善一“植物病毒学”),因此必须在苗期就开始防蚜,特别是温室播种更应注意其为害,在分苗前应喷乐果1—2次,分苗后定植前喷1—2次。定植后6月份以前也应喷1一多次9北京甜椒连年减产原因的分析@宋世君$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