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深松年限对半干旱区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盼
作者: 高盼;刘玉涛;王宇先;杨慧莹;徐莹莹;王俊河;谭可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深松;半干旱区;土壤物理性质;玉米籽粒产量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8 年 11 期
页码: 1-4+9
摘要: 为构建合理耕层,促进半干旱区农业节本增效,在半干旱区开展了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与不深松做大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前,土壤孔隙度在0~10cm土层,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在10~40cm时,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处理的土壤孔隙度与不深松处理比增加9.35%~16.97%、13.54%~30.82%、6.46%~8.18%。收获后,在0~40cm土层,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处理土壤孔隙度与不深松处理相比增加9.01%~13.61%、5.29%~20.92%、6.15%~16.42%。播种前,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处理土壤容重平均比不深松处理低0.012、0.066、0.097g·cm~(-3)。收获后,隔年深松、隔两年深松、连年深松处理土壤容重平均比不深松处理低0.14、0.17、0.15g·cm~(-3)。气相率对比隔两年深松处理>隔年深松处理>连年深松处理的趋势,说明随着深松年限和频率的增加,深松处理对降低固相率、提高气相比效果明显。深松可以提高玉米产量。隔年深松处理、连年深松处理、隔两年深松处理分别比不深松处理提高12.08%、10.50%和6.34%,其中隔年深松增产幅度最大。说明不同年限的深松处理均有增产效果,以隔年深松处理增产效果最好。
分类号: S513`S152
- 相关文献
[1]半干旱区玉米-大豆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王宇先,杨慧莹,徐莹莹,王俊河,徐婷. 2018
[2]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的坡位差异. 王正安,邸利,王彦辉,李振华,韩新生. 2017
[3]耕作方式对伊犁河谷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陈传信,赛力汗·赛,张永强,薛丽华,雷钧杰,陈兴武,刘云霄,刘新艳,吴伟,库勒达那·卡达尔江. 2020
[4]深松对土壤物理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张富林,任耀武,卢灿炯,余延丰,吴茂前,罗颖,张志毅,杨利. 2018
[5]深松配施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 丛聪,王天舒,岳龙凯,周璇,李玉明,尧水红. 2021
[6]半干旱区深松垄作对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闫伟平,边少锋,赵洪祥,谭国波,张丽华,李海,方向前,孟祥盟,孙宁. 2016
[7]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肖继兵,孙占祥,杨久廷,张玉龙,郑家明,刘洋. 2011
[8]深松对半干旱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徐莹莹,杨慧莹,王晨,王宇先,徐婷. 2021
[9]土层置换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卢佳,邹洪涛,刘峰,范庆锋,黄毅,虞娜,张玉玲,张玉龙. 2015
[10]放牧强度与“草土畜”研究进展. 丁磊磊,王普昶,舒健虹,王志伟. 2017
[11]砂壤质褐土饱和导水率与物理性质的多尺度关系——小波分析法. 舒乔生,谢立亚,贾天会,张东为,刘作新. 2011
[12]小浪底库区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苏子友,刘华. 2009
[13]西宁南北山主要生态景观林土壤渗透功能的分析与评价. 郑淑霞,马玉林. 2015
[14]不同复种制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早稻产量的影响. 傅庆林,孟赐福,俞劲炎,赵渭生,叶元林. 1993
[15]酿酒葡萄园土壤改良剂应用效果研究. 马婷慧,路洁,周丽娜. 2017
[16]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氮素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湛,李银坤,徐志刚,郭文忠,马丽,杨子强. 2019
[17]宝鸡市烟区土壤保育技术研究. 刘云,程朝晖,雷超,王程栋,刘伟,李晓亚,李东阳. 2018
[18]伊犁河谷栗钙土区不同产量雨养麦田土壤物理性质比较研究. 陈传信,张永强,薛丽华,雷钧杰,陈兴武,刘云霄,刘新艳,夏麦丁·阿巴斯,赛力汗·赛. 2019
[19]生物炭缓解稻麦轮作区小麦渍害胁迫的作用. 刘杨,刘晓宇,石春林,宣守丽,孙彬. 2017
[20]机械化整地方式对低洼水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影响. 王秋菊,焦峰,韩东来,隋玉刚,杨兴玉,王雪冬,丁德会,郝明俊,刘峰.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高盼
关键词:深松;秸秆覆盖还田;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产量
-
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张巩亮;申惠波;刘玉涛;徐婷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施氮量;有机氮组分;玉米产量
-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谷子种子及幼苗活力的影响
作者:闫锋;董扬;赵富阳;侯晓敏;李清泉;王冰雪;周超;杨慧莹;范国权;刘凯
关键词:谷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甲基磺酸乙酯(EMS)
-
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作者: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荧光结构;东北黑土区
-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张巩亮;王晨;刘玉涛;谭可菲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黑钙土;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玉米产量
-
冷凉区黑土有机质和玉米产量双提升技术探索及经济效益分析
作者:徐超;侯瑞星;杨克军;付健;王宇先;孙淑楠;苗宇;齐翔琨
关键词:冷凉区黑土;有机肥深施深松;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土壤培肥
-
玉米秸秆还田下深松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作者:高盼;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深松;土壤有机碳;胡敏酸;三维荧光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