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杂交群体产量性状及其特殊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娟

作者: 马娟;曹言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特殊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363-3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提高产量是玉米育种的长期目标,解析产量相关性状及其配合力的遗传基础对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123份玉米自交系和8份测验种作为亲本,根据NCⅡ(North Carolina design Ⅱ)获得540份杂交种为材料,在新乡和周口试验田调查F1杂交种的单穗粒重、单穗重、百粒重、行粒数等8个产量及构成性状,利用玉米5.5K液相育种芯片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断F1杂交种的基因型,利用BLINK(Bayesian information and linkage-disequilibrium iteratively nested keyway)加性和显性模型开展F1杂交种表型与其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SCA)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对F1杂交种分别检测到10个和31个显著关联位点。利用显性模型检测到8个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与SCA显著关联。不同性状和模型间共定位位点有7个,其中1个为单穗重与其SCA同时关联位点。通过对主效和共定位SNPs的扫描,共鉴定到26个候选基因,其中转录因子MYBR85、NLP9、PHD3、生长素上调小RNA(SAUR11和SAUR12)、FCS-like锌指蛋白基因FLZ16等可能是控制F1杂交种产量性状与其SCA的重要候选基因。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Tuxpeno选系的配合力研究. 郭向阳,陈泽辉,祝云芳,王安贵,邬成. 2009

[2]玉米选系窄基础材料组配规律的初步研究. 石明亮. 1997

[3]美国先锋玉米杂交种选系的配合力. 李娟,陈泽辉,祝云芳,王安贵,郭向阳,邬成,赵丽. 2011

[4]玉米子粒不同发育阶段脱水速率的遗传分析. 张凤启,张君,张莹莹,丁勇,齐建双,谷利敏,穆心愿,赵发欣,马智艳,夏来坤,唐保军. 2021

[5]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分析. 邵广忠. 2008

[6]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 王向东,高根来,张风琴. 2001

[7]18个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研究. 卢庭启,蒋晓芳,王秀全,何丹,税红霞,庞启华. 2018

[8]10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效应和杂优组合模式评价. 阳康春,蒙月群,刘大海,阳俭,周颀. 2011

[9]玉米DH系产量性状配合力相关分析. 王金艳,李刚,马骏,刘欣芳,王贺,姜敏. 2012

[10]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分析. 赵鑫哲,刘文娟,张丰屹,杨致远,张德贵,李明顺,李新海,雍洪军,王宏伟. 2020

[11]12个外来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 王建军,雍洪军,张晓聪,李明顺,张德贵,白丽,高志强,张世煌,李新海. 2012

[12]不同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王俊,刘正,李雪燕. 2009

[13]13份玉米自选系配合力分析. 姚玉波,赵东升,刘继忠,郭永利,张树权. 2022

[14]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产量相关性状选择潜势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铁双贵,卢彩霞,丁勇,郑用链. 2002

[15]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种质的遗传分析. 史桂荣. 2001

[16]opaque-2突变基因(o2)对玉米产量和产量配合力的影响. 陈亮,张德贵,史振声,赵刚,白丽,张世煌,李明顺. 2011

[17]大豆动态株高及其生长速率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黄中文,王伟,徐新娟,李金英,卢为国. 2010

[18]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温带玉米杂种优势的分析. 张庆娜. 2007

[19]黑龙江省常用中晚熟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评价. 史桂荣. 2001

[20]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张凤启,丁勇,张君,卢远方,马智艳,穆心愿,齐建双,夏来坤,唐保军.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