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4个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牟丽明

作者: 牟丽明;田秀苓;刘丹;董亚超;何中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普通小麦;矮秆基因;育种亲本;分子标记

期刊名称: 西北农业学报

ISSN: 1004-1389

年卷期: 2022 年 31 卷 007 期

页码: 830-83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现有小麦品种中主要矮秆基因Rht1、Rht2、Rht8和Rht24的分布及其组合类型,选用国内外312份小麦品种(系),利用上述矮秆基因的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矮秆基因Rht1、Rht2、Rht8和Rht24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9%、77.6%、50.0%和91.3%.在2个矮秆基因组合中,Rht2+Rht24的分布频率最高,为73.4%;在3个矮秆基因的组合中,Rht2+Rht8+Rht24分布频率最高,为33.7%.国外品种中Rht8的分布频率最高,为55.8%,其次是Rht24,为48.8%.国内不同麦区矮秆基因的分布频率不同,Rht1在北部冬麦区的分布频率为55.0%,在黄淮麦区为8.7%;Rht2在黄淮麦区的分布频率为91.7%,在北部冬麦区为37.5%.研究发现,Rht1、Rht2的降秆作用强于Rht8和Rht24;矮秆基因组合Rht2+Rht24、Rht8+Rht24、Rht2+Rht8+Rht24不仅分布频率较高而且降秆作用也较大.上述结果为更好地了解现有骨干亲本中矮秆基因背景提供了参考,也为育种中的杂交组合配制提供了依据.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及Rht8矮秆基因的分布. 周阳,何中虎,张改生,夏兰琴,陈新民,张立平,陈锋. 2003

[2]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Rht8矮秆基因的分布. 周阳,何中虎,张改生,夏兰琴,陈新民,张立平,陈锋. 2003

[3]利用STS标记检测CIMMYT小麦品种(系)中Lr34/Yr18、Rht-B1b和Rht-D1b基因的分布. 梁丹,杨芳萍,何中虎,姚大年,夏先春. 2009

[4]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杨松杰,张晓科,何中虎,夏先春,周阳. 2006

[5]31份小麦材料中抗旱基因的KASP检测. 李玮,孔淑鑫,宋国琦,李玉莲,张淑娟,张荣志,高洁,李吉虎,樊庆琦,李根英. 2023

[6]小麦四个多效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李玮,宋国琦,李吉虎,李玉莲,张淑娟,张荣志,高洁,谷田田,李根英. 2020

[7]赤霉素敏感性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胚芽鞘长度和株高的效应. 唐娜,姜莹,何蓓如,胡银岗. 2009

[8]矮秆基因对小麦部分农艺性状的效应. 唐娜,逯芳芳,何蓓如,胡银岗. 2010

[9]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 周阳,何中虎,陈新民,王德森,张勇,张改生. 2007

[10]小麦矮秆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研究——Ⅰ.矮源类型分析. 程治军,严育瑞. 1995

[11]株高、粒重及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国家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韩利明,杨芳萍,夏先春,阎俊,张勇,曲延英,王忠伟,何中虎. 2011

[12]直接导入农林10号矮秆基因于八倍体小黑麦的研究. 程治军. 1996

[13]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 康苏花,兰素缺,李杏普,柏峰. 2010

[14]青海育成小麦5个主效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徐晶晶,蒋礼玲,马晓岗,宋娇. 2017

[15]应用RFLP技术标记申香粳4号矮秆基因的等位性. 李军,朱旭东,余立云,钱前,顾德法. 2000

[16]小麦Rht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兰素缺,李杏普. 2008

[17]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主要矮秆基因型及其育种利用进展. 赵永萍,何瑞,袁俊秀,马瑞,倪胜利. 2024

[18]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赵和. 2004

[19]小麦优异矮源石矮2号衍生F2代矮秆基因检测及农艺性状分析. 王艳丽,隋建枢,陈天青,王伟,何庆才. 2022

[20]甘肃省小麦品种(系)矮秆基因检测及分布规律. 杨芳萍,郭莹,田媛媛,曹世勤,刘金栋,张雪婷,鲁清林,张文涛,王世红,虎梦霞,王雅美.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