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耕层温度影响的短期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瑞平

作者: 李瑞平;罗洋;隋鹏祥;郑洪兵;明博;李少昆;王浩;郑金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东北;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温度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23 年 010 期

页码: 2693-270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阐明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的土壤温度效应,对农田秸秆管理和热量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传统垄作秸秆不还田(CT)、秸秆深翻还田(PTSR)、秸秆碎混还田(RTSR)和秸秆覆盖还田(NTSR)4个处理,2018—2020年测定了玉米生育期5、15、30 cm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动态变化及秸秆覆盖率,分析了不同处理各土层温度差异、≥10℃土壤积温和有效积温(GDD)、土壤温度日动态变化和空气积温生产效率,以及影响土壤温度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主要影响玉米播种至出苗期(S~VE)的土壤温度,土壤日平均温度呈现CT>PTSR>RTSR>NTSR的趋势,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和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差异逐渐缩小。与CT相比,PTSR、RTSR和NTSR处理5 cm土壤温度分别降低0.86、1.84和3.50℃;NTSR处理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10℃积温和GDD,5、15和30 cm土层≥10℃积温分别降低216.2、222.7和165.1℃·d, GDD分别降低201.9、138.7和123.9℃·d; NTSR处理还显著降低了空气积温生产效率,降幅为9.7%~15.6%。综上,PTSR和RTSR对玉米播种至出苗期表层土壤温度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空气积温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而NTSR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温度和空气积温生产效率。

分类号: S152

  • 相关文献

[1]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刁生鹏,高日平,高宇,任永峰,赵沛义,袁伟,高学峰. 2019

[2]半湿润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丽华,徐晨,于江,闫伟平,孙宁,谭国波,赵洪祥,李斐,孟祥盟,边少锋. 2021

[3]寒地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CO_2排放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宋秋来,王峭然,冯延江,王麒,孙羽,曾宪楠,来永才. 2017

[4]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路径. 周颖,杨鹏,王立刚,雷秋良,张雅南. 2023

[5]13份外引玉米自交系的产量性状配合力. 李春雷,苏桂华,何宇,路明,刘文国,苏义臣. 2017

[6]东北籽粒机收玉米品种选育探讨. 于明彦,吴景彬,郭琦,刘小丹,任军,代玉仙,徐国良. 2020

[7]东北玉米新品种推广现状及建议. 唐春双,井旭源,于琳,王聪,田苗,李拥军. 2020

[8]浅析东北春播玉米育种主要目标和提高育种效率的途径. 刘继国,肖万欣,史磊,刘晶. 2010

[9]东北玉米杂交种对茎腐病的抗性鉴定. 付立新,杨剑飞,胡少新,龚士琛,李国良,扈光辉,王明泉,王志国,李永刚. 2023

[10]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林蔚刚,吴俊江,董德健,钟鹏,王金生,周全. 2010

[11]长期少免耕对中国东北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及碳氮变化的影响. 孙宝龙,陶蕊,王永军,姚丹,罗洋,吕艳杰. 2020

[12]高纬寒地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张崎峰,蔡鑫鑫,吴振明,李金良,陈海军,刘显元,项鹏,吴瑶. 2017

[13]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14]新型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性能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刘淼,邸树峰,樊超,毕影东,来永才,李炜,刘建新,刘明. 2022

[15]旱地全膜双垄沟种植对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方彦杰. 2012

[16]不同耕作方式对黑河地区玉米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张崎峰,巩双印,李金良,陈海军,陈凤芝,张作锋,蔡鑫鑫. 2011

[17]生物降解膜降解、保墒增温性能及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王淑英,樊廷录,李尚中,张建军,赵刚,王磊,党翼,姜小凤. 2016

[18]半干旱地区玉米覆膜方式研究. 刘晓伟,何宝林,郭天文,康恩祥. 2012

[19]地膜降解特征对土壤水热效应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 2018

[20]半干旱区地表覆盖方式对土壤水温效应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丽华,徐晨,闫伟平,孙宁,谭国波,于江,赵洪祥,李斐,孟祥盟,边少锋.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