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和大田水分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仁天

作者: 唐茂艳;赵荣德;江立庚;王强;陈雷;梁天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耕作方式;水分管理;氮素利用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12 年 43 卷 07 期

页码: 54-58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大田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氮代谢酶活性和土壤氮素的影响,为优化水稻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水稻品种金优253和桂旱1号为材料,2008年早季和晚季采用湿润灌溉、交替灌溉、水层灌溉3种水分管理模式和免耕、常耕两种耕作方式进行田间试验,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和各种生理指标。【结果】在相同耕作方式下,水层灌溉相对有利于提高早季水稻全氮积累量和氮素回收率,提高抽穗期早季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拔节期和抽穗期晚季水稻叶片GS活性以及成熟期早晚季常耕水稻叶片GS活性。采用湿润灌溉处理相对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成熟期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以及水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土壤碱解氮含量、晚季水稻氮素回收率,但降低晚季水稻产量。采用交替灌溉处理相对有利于提高拔节期早晚季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抽穗期晚季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及拔节期和抽穗期早季水稻叶片GS活性。在相同水分管理模式下,与常耕水稻相比,免耕利于提高交替灌溉处理水稻氮素积累量以及早、晚季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结论】耕作方式和水分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免耕和节水互作条件下,有利于土壤供氮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氮素利用率。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品种吉优71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郑土英,刘立龙,赵荣德,徐世宏,江立庚*. 2013

[2]耕作方式对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方保停,李友军,闫广轩,李向东,任开明,胡川,周起辉,董誓言,赵凯男,黄明,程红建. 2024

[3]叶面喷施硅硒联合水分管理对水稻镉吸收转运特征的影响. 高敏,周俊,刘海龙,胡远妹,徐磊,梁家妮,黄贵凤,周静. 2018

[4]调理剂耦合水分管理对双季稻镉和铅累积的阻控效应. 李林峰,王艳红,李义纯,唐明灯,李奇,艾绍英. 2022

[5]不同水分条件下硒对水稻镉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管远清,李无双,殷行行,丁永祯,冯人伟,王瑞刚,周莉. 2018

[6]不同改良剂和水分管理对水稻吸收积累砷的影响. 王丙烁,黄亦玟,李娟,龙健,黄益宗,韩廿. 2019

[7]稻田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林贤青,周伟军,朱德峰,张玉屏. 2004

[8]水分管理和播种量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李阳,林义月,杨晓龙,汪本福,张枝盛,张作林,余振渊,程建平. 2022

[9]延长烤田时间减少紫云英翻压稻田甲烷排放. 王赢,林余涛,杨文斌,王家嘉,左双宝,宋朝辉,周楠楠. 2022

[10]镉污染稻田水分调控与石灰耦合的季节性休耕修复效应. 谢运河,黄伯军,纪雄辉,刘昭兵,张玉烛. 2017

[11]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综述. 杨利,范先鹏,余延丰,熊桂云,刘冬碧,吴家琼,彭洪,张富林,吴茂前. 2009

[12]水分管理调控水稻氮素利用研究进展. 曹小闯,李晓艳,朱练峰,张均华,禹盛苗,吴良欢,金千瑜. 2016

[13]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林洪鑫,肖运萍,刘方平,才硕,刘仁根,许亚群,袁展汽,汪瑞清,时红. 2012

[14]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杨晓龙,王彪,汪本福,张枝盛,张作林,杨蓝天,程建平,李阳. 2023

[15]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淹水及排干期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的变化. 陈睿,廖雯萍,凌波,赵小莲,林雅容,陈建民. 2024

[16]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病虫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陈小山,张舒,丁寒卉,龚明华. 2009

[17]镉污染稻田水分调控与石灰耦合的季节性休耕修复效应(英文). 谢运河,黄伯军,纪雄辉,刘昭兵,魏维. 2018

[18]水稻苗期不同喷淋间隔处理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睿,董立强,商文奇,于广星,代贵金,王铮,李跃东. 2022

[19]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镉和矿质元素吸收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罗义灿,李今朝,吴凤,王运儒,单彬,杜国冬,王丽萍,时鹏涛. 2023

[20]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3种中微量元素肥料对水稻生长和吸收镉的影响. 喻华,冯文强,秦鱼生,蓝兰,廖鸣兰,王昌全,涂仕华.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