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嫁接技术及影响成活因子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那洪宾
作者: 那洪宾;王均毅;朱睿祖;温育秀;赵国珍;梁延春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山东果树
ISSN: 1002-2910
年卷期: 1978 年 02 期
页码: 20-27
摘要: 核桃( Juglans re g ia)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很高的木本油料果树,是我国食油生产的第二条战线,它在世界干果栽培中居于首位。土耳其、美国、意大利等国核桃栽培面积和栽培水平,十几年来有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实现了核桃栽培品种化、集约化。据报道,美、法核桃全国平均亩产一般为330-340斤,较我国核桃一般亩产几十斤高几倍到十几倍。分析这个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核桃生产基本上(除云南少数地区外)沿用种子繁殖,至今仍仃留在任其生长和半栽培状态,生产中没有实现良种化、品种化。针对这个差距,自1972年起,我省进行了核桃良种选育及嫁接技术的研究。 一。核桃良种评选的成果及研究核桃嫁接技术的意义 我省的核桃生产,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但是,由于原来栽培的当地核桃,长期实生繁殖,没有形成优良品种(除少数优良单株外),多数结果晚(7—8年始果)、产量低、有的壳皮厚、取仁难,因而严重影响核桃生产的发展。在中央的关怀下、我省自1962年起,陆续引进新疆核桃,经十几年的引种实践表明,我省土壤气候适宜栽培新疆核桃。但也因实生繁殖,幼树的早实性和丰产性表现较大差异。从新疆混采的种子播种后,第M年开花株率一般仅为4—17.7%;之后我们又曾单选、单采优株种子,四年内显现雌花的株率一般为 55—60y0,个别低的为33.3 gro,但核果的大小、品质等均有差别,这就是说,用优选单株种子播种,一般也要有半数左右植株结果较迟. 我们本着结果早、丰产、抗病、优质四项标准,在全省上百个生产大队,三十多万株核桃中,初选优株197株,又经全省现场鉴评连年观察,从中选定10株,作为向全省推广的第一批核桃优株·。 鉴于种子繁殖难以保持母本优良性状(至少不是全部),因而必须改变种子繁殖面采用嫁接繁殖,嫁接繁殖可以稳定核桃优株的优贯性_状,提早结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植株、果实整齐一致,逐步实现核桃生产良种化、品种化。 核桃嫁接技术的生产尝试和试验。由来已久,在当晚在产水平较低的时期,这项技术并不甚迫切,因为种子繁殖,也可获得核桃。然而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特别国内外市场对核桃产量品质要求的提高,都把应用嫁接以实现核桃生产、商品品种化的问题提到议程上来。因而。核桃嫁接技术。是核桃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二、核桃的露地高接及土温室内嫁接技术 核桃嫁接技术,国外从十八世纪即进行研究,西欧、英国等已于二十世纪在生产上普遍应用,但这些国家的核桃嫁接技术的研究仍在继续,研究的重点,是提高嫁接成活率并探求矮化丰产、抗病、以及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核桃砧木。 ;我国研究和应用核桃嫁接的历史更为悠久,集中核批产地云南,沿用嫁接繁殖约有500余年;北京、陕西、河南等省市,也对核桃嫁接进行了研究,取得一定效果和经验。 ’山东省内的核桃嫁接,始于用抨柳砧木改接核桃,现存有近百年的大树。我所1957年起曾对抨柳接核桃进行调查试验研究,1962年进行核桃根接技术研究。这些研究表明,核桃实生砧、抨柳砧与核桃嫁接亲合力及愈合情况都很好,唯因对嫁接技术要求过。严、接穗选择条件较高,加上成活情况不稳定,所以生产上一直未能大面积应用,而只打留在小规模的尝试阶段。 自1973年起,我们学习了云南许多兄弟省市的核桃嫁接经验。1977年以来又参考了国外室内核桃嫁接资料,结合优良单株的繁殖,进行核桃嫁接技术研究。试验过的主要方法有三,一是露地高接改换低产核桃树,主要应用插皮舌接法;二是芽接;三是室内嫁接应用舌接法.经过六年的试验和小规模推广应用,已初步掌握露地高接和室内嫁接技术。对影响成活的环境、技术、砧穗因素也基本明确。 1.回地高接即春季杨度去接技术嘉点: (1)冶木选择与处理:选结果晚、产量低而树势较旺的中、幼树,从高接枝的平直部位锯去上部枝,接口适宜粗度为直径5—8厘米。为提高成活可留l—2个较细枝作拉水枝,地湿、伤流重时。可扒上晾根、刻伤树干。 (2)接穗选择与贮存:核桃发芽前20—30天,自评选出的良种树上选取发育充实、髓心小、芽饱满的枝条作接穗。接穗采后要放在低温(10”C以下)的地·窖或阴凉处用温沙埋藏。秋季修剪下的枝条,贮藏妥当,成活也好。.有关核桃选种的标准和结果,请参见果树科学研究专题报告之六《早实核桃这种初投》 197 5.12. (3)。嫁接过程:。 ①接穗切削。接穗要求具有2一3个饱满芽,长15厘米左右,斜削呈长马耳形,削平面长5一8厘米; ②砧木削皮:,在砧木接口平直部位。接接穗面形状,削去粗老树皮,露①做皮,其长度稍大于接穗削面。- ③播入接穗:用拇指与食指捏开接穗马耳前段皮层_然后将接穗木质都插入砧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问,接穗皮部敷在砧木嫩皮上,话至微露接穗削面,最后用麻绑好; ④接口保湿:用塑料薄膜内材上纸,卷在砧木上,呈筒状,下端绑紧,简内装入温土(土的湿度以紧握成团,抛之即散为度,埋过接穗1厘米,然后将塑料筒顶端用麻绑紧。 (4)接后管理: ①放风;接后 15—20天即可愈合抽枝展叶,这时每隔 2—3天即观察一次,对抽枝展叶者可陆续放风,放风口应由小到大,不可一次打开,更不可轻易解包。放风早易拍子死亡,过晚枝条卷曲影响生长. ②绑缚;新消抽生后,当长度达到30厘米以后,就要及时加以支柱、绑缚,防止被风吹断.一 自,i.-9 7 3年起,逐年研究各技术环节的要点、细节与成活的关系,近两年来获得较高而稳定的成活率如表1。 表中按株、枝、穗的成活率统计说明,露地插皮舌接的成活率,在鲁西各点已基本稳定,个别成活率较低的园片,已可找到确切原因,胶东地区成活率尚不稳定,这均留作以下讨论. 2.室内嫁接技术要点: (l)土温室的建立:1978.年为试验室内嫁接,在大安县粥店大队建土温室一处,煤火火道加温,顶部、南部以塑料薄膜覆盖并采光。自2月1日至3月21日,在加温情况下,火道上锯末内温度一般为25“C—30”C最高为31”C,最低为17”C。 在温室人道上部,置加湿的新鲜锯末,锯末含水率一般为55%左右。 (2)接穗砧木的采集和处理:试验砧木有核桃、抨柳M种,均为1—2年生实生苗,砧根颈粗度一般为1—2厘米,接前将砧木调运,假植在温室附近。嫁接前10—15天,将砧木移入温室、培在温床的湿锯末中,利用较高床温,促使砧木提早活动。 接穗在接前采自幼株母树,用发育枝。接前2—3天培在温室温床的锯末内,使接穗微微活动。 (3)嫁接:将砧术从根颈处剪断同接穗(削后剪取5—6厘米,带1个饱满芽)均用锋利铲刀分别切成马耳形,并分别在马耳中部纵切一1.5—2.0厘米深切口,使接穗、砧木一侧基本对准、相互镶嵌,然后用纸绳或橡皮筋轻缠三、五圈(不必过紧),以挪动时接口不致移动为宜。 (4)床上愈伤:将嫁接苗培在湿新鲜锯末内 10—15天,枯木和接穗均分别长出愈伤组织,结合为新株.(图片1) (5)定植:将愈合好的新株,于三月下旬定植在日问。对几批嫁接苗分几种处理,塑料薄膜笼罩、培土堆、直接栽植。其中以塑料薄膜笼罩成株率较高达89畅,定植圃的低温、干旱不利于成苗。成活的株苗6月上旬生长量达50厘米.(如图2),秋季即可出圃。 三、有关影响嫁接成活因子的分析讨论: 1,不同田*的成活享 用核桃、评柳(Ptevocavya StenoPtera)作砧木嫁接核桃的亲合力问题,以为国内外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所证实,都表现较好亲合力。因而只要掌握嫁接成活关键,即可达到成活。 前几年,我们曾在田问以核桃、抨柳为冶木,进行嫁接试验,来合力、成活率都较好。从表l中各地嫁接成活情况可以进一步证明。 今年试用的上述二种砧木,也表现较高的亲合力与成活率.这为今后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砧术解决适应性问题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2.温度与招演成活的美东 几年的嫁接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温度是影响愈伤组织形成的重要的因素.1的S年,我所进行的核桃根接试验证明,在10” C左右假植在湿沙中,成活率仅2. 9— 6啦,而在15—20“C时,成活率则提高为22.5晚北京市林科所1963年4月份三次嫁接的球活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我省胶东地区春季气温回升比鲁西慢、故表现成活率也低 国外有报道当温度在26—28”C时核桃愈伤组织形成较快,显然我国北方露地嫁接成活率较低的影响因子之一是气温较低。 有的研究指出,温室里可以创造适宜的条件容易形成愈伤组织, 为验证温度与愈伤形成关系,我们少量观察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愈伤组织的生成量.在13”C条件下。12R无愈伤组织,而在27.5—30.3”C条件下,12天10株2厘米长的削百平均生成愈伤组织O.3402克。 在枯木催醒和接苗愈伤过程中曾看yg在2 0”C时,10—15天切百几乎没有愈伤组织,当床温升到25”C时,愈伤组织明显增多,而当床温达到2$一30”C时, 10—12天接口愈合完好。 197?年我们曾在栖霞利用火炕增温,试图促迸伤口愈合,但由于温度较低(15”C)没有取得满意效果。 初步认为.室内嫁接,接苗愈伤时应以26—30”C温度范围为直低干25”C时愈伤组织生成量减少。由于我们土温室条件差、温度不易掌握,有时床温达S叉℃,也有更多时间温度低于2。“C以下,是否床温再高,有利愈合?国外有人在苹果上进行研究,认为32”C为临界温度, 32”C以上可使苹果愈份组织发生损害.核桃愈伤组织生成的研究还应继续,这尚有待研究条件的改变和研究的深人。 3.温度与嫁接成活的关系 在塑料薄膜应用于嫁接之前,果树嫁接常用瓦罐、大泥团或大土堆保持接口湿度.北京市林科所用不同包扎材料进行核桃嫁接试验,以报纸、蒲包包扎,接后20天接口处土壤含水由20qo降到1.82—3.12qo,接穗全部死亡;我们以往进行的核桃土接和塑料布包扎高接也看到,土堆风干,包扎不严严重影响嫁接成活.据测定,高接接口土壤含水量不宜低于1540,这也就是强调严格包扎和不能过早放风(如表l$城一场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室内以锯末作保温材料较为适宜,测定的船末含水量一般为50—60确(未测锯木内的空气湿度)。以往研究认为,空气湿度低于饱和状态时。一般具有抑制愈伤组织形成的作用。但在应用锯末、沙或其他材料时,适宜的湿度范围各应是多少,还应深入研究。 4·演回的通气状况与成活关系 以往的嫁接,受温度、湿度条件限制,愈伤组织生成的少、慢,要使接穗、砧木尽早愈合,十分强调接口严密、绑紧。而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愈伤组织生成时,接口的严密和紧绑则不必要了。据观察在接口十分严密、绑缚过紧,并涂以接蜡的情况下,接合处生成的愈伤组织甚少,一是认为这些部位无生长愈伤组织的余地。二是认为通气条件差抑制了这些部位的呼吸。观察到。砧木横切,完全无绑缚的切口愈伤组织生成极好(图3).根据这个观察,我们改变了核桃嫁接传统做法和观念,接口只用纸绳或橡皮筋轻轻一缚不使摇动即可,也没有采用;因外报道的涂装错的办法.结果是形成了极理想.的意伤组织;使不太严的描口完好伪愈合起来(图4).这也使核桃嫁接技术从要求十分严密的情况下怒放出来,不要求过于熟练的地、接技术、工效快而容易掌握、推广. 1962年我们曾以迅沙作材料,覆去接前促使意合,看来不如锯木保温通气条件好;一左翼地高接时,‘强鳅以松散的灌土为保湿材料,有利于保温和通气,粘土和沙土不利于湿度和通气两个因素的统一。 5·伤雅与练出成活的实累 露地嫁接(春季)份流是影响嫁接成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伤流过多,致使接口成泥状,接口村烂,愈伤组织无从生长.我省胶东地区春季低温多百,土壤含水较多,所以成活率常较低.表l格杠上宋家大队,向阳坡成活率52.1畅,背阳坡成活率21.4锯,除了温度差异外,看来主要是伤流重.我省各百地区春旱,伤流轻,成活一般较胶东好.北京市林科所的研究也指出,伤流量力小则成活率越高. 几年来,我省各嫁接点通过教训总结了克服伤流、提高成活率的经验.1978年邹县草寺大队126株嫁接材,有伤流42株,他们针对伤流来取扒土晾根、断根,刻树千皮放水的办法,使枝流变很流,上流变下流,使伤流量减少.并对伤流多,包土过湿的更换包土,已经影响接穗成活的换接一次.他们说;“上流交下流,技流变根流,不让伤流进接口,进了接口要换土”(接口保湿土),结果使这些伤流树成活率达80%以上。 室内嫁接,是克服伤流最根木的办法。这种方法排除了伤流影响,使嫁接成活率稳定提高了. ,6·砧*和演们的音郭贮存及保解情况也在演影响志代嫁缀成活象 愈伤组织的形成,一是要有有生活力的形成层和薄壁细胞,二是要有呼吸、生长的物质基础,所以无论肩接换头戏室内嫁接,都要壮砧壮穗.一般情况下,砧木愈合组织形成的多,常是愈合组织生成的主要方面。接穗愈合组织生成少而慢,所以更要强调接穗的质量、在室内舌接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繁殖系数,每技长穗可接20--30株,每穗只保留丑一2个壮芽,接穗贮存营养少,更应选用壮的接穗。据1977年在本所的嫁接试验,从新疆采来成活率38.8畅,而本省自采接穗成活率为75.5吸。所以选健壮接穗,并在低温处贮存或随采随用仍是嫁接中要十分注意的问题.过去在这方面研究认识较多,不做过多分析,并不是忽视这个嫁接成活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另外,影响愈合组织形成的还有光照等因素,在强光下,愈合组织生成减少;而在以土和湿锯末复盖的条件下,愈伤组织生长较快。 此项研究虽经多年,但真正取得进展和有规律性认识只是在今年;限于时问短,试验条件差,因而研究工作不深入全面,技术措施不很成熟,这都留待研究工作的继续和深入.1978年7月省内参加研究的单位有:泰安、邹县、栖霞、鄄城、诸城县林业局、泰安县粥店大队、孙家卜东大队、大胡大队,邹县草寺大队、高庄大队,栖霞县上宋家大队、马院山林场,鄄城园艺一场,诸城园艺一场,本所参加此项研究的还有滕康利、刘德武同志。有关核桃选种的标准和结果,请参见果树科学研究专题报告之六《早实核桃选种初报》1975.12.核桃嫁接技术及影响成活因子的研究@那洪宾$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王均毅$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朱睿祖$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温育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赵国珍$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梁延春$太安县粥店公社粥店大队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云粳37号风味物质分析
作者:赵国珍;侯燕萍;马世贵;陈于敏;吴志刚;高丽
关键词:云粳37号;粳稻;优质食味;风味物质
-
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云粳37号'的稳定性分析
作者:赵国珍;刘慰华;刘似玉;董林波;李林东;陈于敏
关键词:优质食味;水稻;粳稻;‘云粳37号’;稳定性;AMMI模型;农艺性状;稳定性分析;适应性
-
优质食味粳稻香软米新品种云粳37号选育及功能基因优势等位基因型分析
作者:赵国珍;陈于敏;吴志刚;刘慰华;刘似玉;刘家稳
关键词:粳稻;云粳37号;优质食味;功能基因;Wxy37
-
优质香型粳稻新品种云粳48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者:赵国珍;陈于敏;刘慰华;吴志刚;世荣;袁平荣;苏振喜;朱振华
关键词:粳稻;云粳48号;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
高原粳稻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作者:世荣;刘吉新;陈于敏;李荣波;郑晔;张其钢;吴志刚;刘慰华;赵国珍
关键词:高原粳稻;SSR标记;群体遗传结构;关联分析
-
外引粳稻品种在云南高原的综合评价
作者:陈于敏;刘吉新;李荣波;张其钢;郑晔;世荣;刘慰华;邹茜;吴志刚;赵国珍
关键词:外引品种;粳稻;云南;农艺性状;稻米品质;稻瘟病抗性
-
基于抗稻瘟病基因Pi40特异性SCAR标记的MAS育种应用
作者:寇姝燕;邓剑川;邹茜;刘慰华;张翠萍;朱振华;陈于敏;赵国珍;苏振喜;世荣;袁平荣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特异分子标记;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