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搭载对云南两个粳稻软米品系千粒重和粒形产生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苏振喜

作者: 苏振喜;张小明;廖新华;赵国珍;朱振华;世荣;蒋聪;邹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软米;航天诱变;突变频率;千粒重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0 年 24 卷 01 期

页码: 13-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选育软米高千粒重的新种质材料,利用"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搭载2个云南粳稻软米品系云粳20号和H559种子,进行15d诱变处理,对SP3种子千粒重及其粒型诱变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供试品系空间诱变后的千粒重和粒形发生了有益变异,云粳20号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1.7%,H559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分别为20.66~28.28g和20.78~28.34g,与对照相差最大为6g以上;云粳20号粒长突变频率为15%,H559突变频率为12%,变异幅度分别为5.1~7.6 mm和5.0~7.5 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2.4mm;云粳20号粒宽突变频率为13.5%,H559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分别为2.9~3.9 mm和2.9~3.7 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0.4mm;进一步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粒长和粒宽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49。航天诱变导致了千粒重和粒形性状变异,出现了高千粒重软米新材料。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李培夫. 2006

[2]航天与辐射诱变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效果的研究——M_2代突变频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彭选明,彭伟正,庞爱军,庞伯良. 2011

[3]丹参种子航天搭载的诱变效应研究. 王志芬,单成钢,苏学合,闫树林. 2007

[4]不同早籼基因型水稻的空间诱变效应研究. 严文潮,徐建龙,俞法明,鲍根良,金庆生. 2004

[5]快中子和铯-137γ射线对水稻的诱变效果. 骆荣挺,张铭铣,徐宝才. 1993

[6]空间诱变因素对不同粳稻基因型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徐建龙. 2000

[7]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水稻软米品种. 王新其,殷丽青,沈革志. 2002

[8]航天诱变水稻抗褐飞虱新种质的培育、遗传分析与生物学特性. 彭选明,彭伟正,庞伯良,马明勇,符伟,刘录祥. 2012

[9]不同航天器搭载对籼稻诱变效果的比较. 马良勇,季芝娟,曾宇翔,杨长登,李西明. 2011

[10]直立穗型水稻的研究Ⅱ.外界环境对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粒重的影响. 高士杰,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 2000

[11]控制水稻粒重QTL的定位. 彭强,刘颖,张大双,吴健强,王际凤,黄培英,朱速松. 2016

[12]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QTL及其互作分析. 周立军,江玲,刘喜,陈红,陈亮明,刘世家,万建民. 2009

[13]蛋氨酸对杂交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何冲霄,姚立生,孙明法,顾来顺,严国红,唐红生,王爱民,朱国永,任仲玲. 2000

[14]水稻千粒重基因TGW6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杨杰,徐祥,朱金燕,范方军,李文奇,王芳权,仲维功. 2014

[15]散穗与密穗型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的粒重及抗性淀粉含量. 杨树明,夏小环,谢勇武,曾亚文,杜娟,杨涛,普晓英,白建明. 2011

[16]利用BC_2F_2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QTL. 陈冰嬬,石英尧,崔金腾,钱益亮,刘海燕,张力科,王辉,高用明,朱苓华,黎志康. 2008

[17]水稻第1染色体千粒重QTL的遗传分解. 余守武,杨长登,樊叶杨,庄杰云,李西明. 2008

[18]土壤透水状况对水稻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陈惠哲,朱德峰,林贤青,张玉屏. 2007

[19]水稻千粒重QTL qtgw1基因的精细定位. 林文春,余守武,阮关海,樊叶杨,谢建坤. 2014

[20]培矮64S/93-11重组自交系分子图谱构建及千粒重QTL检测. 徐小飒,刘喜,赵志刚,周裕军,吴盛阳.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