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秆基因对小麦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山荭

作者: 王山荭;孟凡华;杨丽;刘秉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矮秆基因;近等基因系;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01 年 21 卷 04 期

页码: 10-14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矮秆基因不仅降低株高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也影响其它农艺性状。利用小麦品种丰抗 8号、北京 841和京 411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 ,研究矮秆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Rht10、Rht12延迟小麦抽穗期 ,Rht1b在丰抗 8号背景下抽穗较迟 ,Rht1、Rht1s、Rht2和 Rht3基因对抽穗期无影响 ;矮秆基因在降低株高的同时一般也降低单株生物产量 ,但含有 Rht1、Rht1s、Rht1b、Rht2基因的矮秆系与对应的高秆系相比单株生物产量差异不显著 ,单株粒重差异也不显著 ,单株生物量的降低主要表现为秸秆重量的减少。含有 Rht3、Rht10和 Rht12基因的矮秆系与高秆系相比 ,单株生物量、单株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显著降低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不同Rht基因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利弊分析. 李杏普,毛沛,段喜顺,庞春明,AJ.Worland. 1999

[2]不同矮秆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杏普,蒋春志,刘洪岭. 1998

[3]Rht-B1b,Rht-D1b,Rht-B1c小麦矮秆基因及其互作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杏普,兰素缺,冯延茹. 2006

[4]不同Rht基因对小麦子粒品质的影响. 李杏普,刘玉平,郭文奇,郭丽敏,庞春明,王丽娜,Worland A J,Gale MD. 2001

[5]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品种(系)中3个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曹廷杰,张玉娥,胡卫国,杨剑,赵虹,王西成,周艳杰,赵群友,李会群. 2019

[6]外源赤霉酸对小麦Rht12矮秆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书文,张仙义,王艳平,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 2003

[7]滴灌模式下矮秆基因对小麦部分农艺性状的效应. 刘联正,周安定,曹俊梅,曾潮武,梁晓东,张新忠,芦静. 2017

[8]外源赤霉酸对小麦砌Rht12矮秆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书文,张仙义,王艳平,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 2003

[9]小麦三雌蕊近等基因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蔡鹏,魏淑红,彭丽娟,彭正松. 2013

[10]Rht8、Rht10、Rht12矮杆基因对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杏普,兰素缺,张业伦,张京惠,冯延茹,刘书娥,Gale MD,Worland T J. 2009

[11]Rht8、Rht10和Rht12矮秆基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李杏普,兰素缺,张京慧,冯延茹,刘书娥,张业伦,Gale M D,Worland T J. 2009

[12]小麦矮秆种质SN224的鉴定及农艺性状QTL分析. 王鑫,马莹雪,杨阳,王丹峰,殷慧娟,王洪刚. 2016

[13]矮秆基因对小麦部分农艺性状的效应. 唐娜,逯芳芳,何蓓如,胡银岗. 2010

[14]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 周阳,何中虎,陈新民,王德森,张勇,张改生. 2007

[15]大豆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机理研究及相关基因定位. 李文杨,邱丽娟. 2008

[16]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 康苏花,兰素缺,李杏普,柏峰. 2010

[17]矮秆种质的赤霉酸反应和株高遗传模型的分析. 郑永胜,吴昆仑,迟德钊,马晓岗. 2008

[18]小麦矮秆新基因的SSR标记. 石涛,王洪刚,何方,邓世民,高居荣. 2008

[19]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42-9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张明,吴瑕,张一铎,张超,牛祖彪,崔淑佳,杨秋平,王洪刚. 2014

[20]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495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宗浩,崔法,鲍印广,赵春华,王玉海,杜斌,王庆专,王洪刚.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