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t基因作物杀虫蛋白土壤残留及检测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崔金杰

作者: 崔金杰;李树红;雒珺瑜;王春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转Bt基因作物;Bt毒蛋白;土壤残留;生态风险

期刊名称: 生物技术通报

ISSN: 1002-5464

年卷期: 2006 年 0 卷 S1 期

页码: 70-74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随着转Bt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其释放的毒蛋白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们通过室内构建大田模拟模型的方法对土壤中残留的Bt毒蛋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的主要场所,转Bt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表达的Bt毒蛋白可以通过植株残体、根及根系分泌物和花粉的散播等途径进入土壤生态系统,这些高度特化了的Bt毒素蛋白一旦在土壤中积累,将会导致土壤特异生物功能类群以及土壤多样性发生改变,甚至产生级联效应。大量研究表明,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Bt毒蛋白进入土壤后,可与土壤粘粒和腐质酸迅速结合,不易分离,而且较之游离态,更难被土壤微生物降解。纯化的Bt毒蛋白与无菌土壤中活性颗粒紧密结合后,存留时间至少可达234d。虽然结合态的Bt蛋白用酶联免疫法(ELISA)方法检测不到,但生物测定表明其仍保持杀虫活性。对转Bt基因作物的研究表明,Bt棉组织埋入土壤7d内,土壤中可提取的杀虫晶体蛋白浓度快速下降,之后下降速度比较稳定,甚至维持数周不变。而Bt玉米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体释放的杀虫晶体蛋白在土壤中至少保持180d杀虫活性。虽然关于Bt毒蛋白在土壤中存留时间的长短,可能因实验材料、试验方法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总之,如果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很可能会造成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积累,并最终威胁到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目前对土壤中Bt毒蛋白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印迹分析法(Western-blotting)、SDS-PAGE法、斑点印迹酶联免疫吸附法(dot-blotELISA)、流式细胞仪法(Flowcytometer,FCM)、ELISA平板试剂盒及试剂条和生物测定法。其中最直接、简易、准确的方法是ELISA平板试剂盒及试纸条快速检测法和生物测定法。但检测土壤残留Bt毒蛋白时,采用的方法不同,检测的结果也有差异。

分类号: S188

  • 相关文献

[1]转Bt基因作物毒蛋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刘勇. 2009

[2]转Bt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臧怀敏,赵建宁,李刚,修伟明,杨殿林. 2015

[3]海南省瓜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生态风险分析. 吴东明,陈珊珊,邓晓,武春媛,李勤奋. 2014

[4]转Bt基因作物毒素蛋白降解特性研究进展. 邢福国,刘阳,乔文静. 2011

[5]转Bt基因作物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颜世磊,赵蕾,孙红炜,赵辉,路兴波. 2011

[6]转Bt基因作物对农田害鼠发生的影响分析. . 2011

[7]导入外源Bt基因与受体作物次生代谢物质的交互关系研究. 钟珍梅,黄勤楼,王建武,骆世明. 2007

[8]转基因抗虫水稻秀水134-Bt毒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 白建江,张建明,朴钟泽,方军,杨瑞芳,李钢燮. 2018

[9]A54外毒素与Bt毒蛋白对棉铃虫交互作用. 王立霞,杨怀文,黄大昉. 2002

[10]不同转基因棉的抗虫性与Bt毒蛋白含量关系研究. 郭香墨,马丽华. 2002

[11]北疆棉区Bt棉及土壤中Bt毒蛋白含量测定. 刘建,汪飞,丁瑞丰,李号宾,张永军,徐遥. 2010

[12]转基因抗虫玉米Bt蛋白表达量的研究. 李葱葱,刘娜,康岭生,王丹,赵洪锟,张明. 2006

[13]转Bt基因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变化. 陈松,吴敬音,周宝良,黄骏麒,张荣铣. 2000

[14]外源抗虫基因对棉花杂种优势的影响. 吕友军,郭红祥. 2004

[15]转基因抗棉组织中Bt毒蛋白表达量的ELISA测定. 陈松,吴敬音. 1997

[16]转Bt基因棉Bt毒蛋白的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英文). 陈松,吴敬音,程德荣,张荣铣,黄骏麒. 1999

[17]Bt毒蛋白在转Bt基因棉中的表达及其在害虫天敌间的转移. 张桂芬,万方浩,郭建英,侯茂林. 2004

[18]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研究. 肖松华,陈旭升,许乃银,刘剑光,狄生春,陈松,黄骏麒. 2001

[19]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抗性品系的选育. 董双林,夏敬源,王春义,刘辉. 2001

[20]转基因棉Bt毒蛋白含量与抗棉大卷叶螟效果间的关系分析. 肖留斌,柏立新,谭永安.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