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茶呈味物质冲泡浸出与滋味形成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亚军

作者: 刘亚军;范明慧;闫航宾;刘屹阳;侯晓晗;肖梦暄;黄仪鹏;戴前颖;高丽萍;夏涛;赵敬娟;付周平

作者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及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六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冲泡时间;冲泡次数;黄山毛峰;绿茶;苦涩味;品质形成

期刊名称: 茶叶通讯

ISSN: 1009-525X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1-12

摘要: 冲泡程序对绿茶内含物的溶出及滋味口感具有显著影响。利用分光光度计和三重四极杆质谱,结合感官审评,分析不同冲泡时间和冲泡次数条件下黄山毛峰茶呈味物质浸出量与滋味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5 min内茶叶内含物的浸出量随冲泡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不同冲泡次数,总多酚和黄烷醇浸出量在第二泡最高,之后随冲泡次数增加而减少。四次冲泡的酚类总浸出率为53.1%,其中单体儿茶素类化合物前两次冲泡溶出量最高,随后下降。可溶性原花青素浸出速度较其他酚类低,第四次冲泡时茶汤中含量最高。黄酮和黄酮醇糖苷以及水解单宁类化合物随冲泡次数增加而下降。咖啡碱和茶氨酸水溶性较好,不同冲泡时间条件下2~3 min时溶出已达到动态平衡,其在茶汤中的浓度不再增加。感官审评与化合物关联性分析表明,茶汤鲜爽味值与茶汤酚氨比呈现明显负相关。茶汤涩味与黄酮醇双糖苷、三糖苷以及原花青素的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黄山毛峰不同冲泡条件下呈味物质的浸出规律及对茶汤滋味的贡献,为黄山毛峰茶冲泡技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进一步提升了对绿茶滋味形成的认识。

分类号: TS272.51%O657

  • 相关文献

[1]不同冲泡水温和时间对湄潭翠芽品质的影响. 张明露,管俊岭,赵曼,林杰,梁远发. 2012

[2]黄山毛峰茶产区重点乡镇原料适制性研究. 袁争,王烨军,苏有健,张永利,宋莉,孙力. 2016

[3]海拔梯度对药用植物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引权,王艳,陈红刚,张金林,樊秦,夏琦,陈健,安培坤. 2012

[4]枇杷果实品质形成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的变化. 潘德灼,钟灿钰,邓朝军,卢思,蒋际谋,陈伟. 2019

[5]多湿寡照气候对油桃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 万保雄,姜全,阳爱民,梁瑞郑,陈爱军,付慧敏,韦励业,易显荣,何建军. 2013

[6]大姚核桃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张建华,黎其万,杨晓洪,杨旭坤,闪家荣,任从明,李安福. 2008

[7]转录因子对果实发育成熟及品质形成调控研究进展. 张静,高鹏钊,徐碧玉,金志强,刘菊华. 2016

[8]茶叶加工中美拉德反应对品质形成与安全的影响分析. 王辉,雷攀登,刘亚芹,周汉琛,黄建琴. 2019

[9]光质调控茶树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的研究进展. 肖富良,翟秀明,李解,唐敏,侯渝嘉. 2023

[10]播期对春大豆种子品质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杨洋,罗友明,周俊辉,殷勇,刘静云,徐烨枫,余跃辉. 2015

[11]稻米品质形成的研究进展. 张长海,王士强,赵海红. 2010

[12]转录组学在甘薯研究中的应用. 董顺旭,王红日,王庆美,秦桢,李爱贤,侯夫云. 2019

[13]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代谢及其与品质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赵俊晔,于振文. 2005

[14]引进晒青、摇青工艺降低夏秋红茶苦涩味的研究. 杨拥军,钟兴刚,粟本文,李彦,谭正初. 2014

[15]扁形绿茶降苦涩关键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黄藩,张翔,王迎春,罗凡,胥亚琼,王高熙. 2023

[16]闷黄工艺对夏季原料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钟应富,罗红玉,杨娟,张莹. 2016

[17]单宁酶降低速溶绿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的研究. 杨军国,欧鸥,陈泉宾,王丽丽,王秀萍,陈林. 2015

[18]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 林智,尹军峰,吴剑民,汤玉平,谭俊峰,权启爱. 2004

[19]“老字号”龙井茶独特的品质与西湖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的联结. 鲁成银. 2015

[20]夏秋季茶园覆盖遮阴的综合效应. 王雪萍,马林龙,刘盼盼,郑鹏程,高士伟,叶飞,滕靖,王胜鹏,郑琳,龚自明.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