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烟色棒束孢与短期35℃高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伟

作者: 张伟;吕利华;何余容;念晓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菜蛾;玫烟色棒束孢;短期高温;协同毒力指数;联合作用

期刊名称: 环境昆虫学报

ISSN: 1674-0858

年卷期: 2013 年 35 卷 02 期

页码: 182-18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了玫烟色棒束孢与短期35℃高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短期高温及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联合作用随高温持续时间、玫烟色棒束孢菌液浓度及两者处理顺序不同而不同。在菌液浓度为1×105、1×106孢子/mL预处理后,再经短期35℃高温处理不同时间条件下,其联合作用均表现为拮抗作用;在菌液浓度为1×107孢子/mL预处理后,再经短期35℃高温处理2h,则表现为拮抗作用,4和8h时则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在35℃高温预处理2h和菌液浓度为1×105孢子/mL的条件下,表现为拮抗作用;在35℃高温预处理8h和菌液浓度为1×107孢子/mL的条件下,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余高温预处理与不同孢子浓度组合对小菜蛾的毒力均表现为相加作用。综上所述,在夏季高温天气,田间推荐防治小菜蛾的最佳方案为:傍晚时分,喷施菌液浓度为1×107孢子/mL。研究结果初步说明,联合作用评价方法可以用于Hormesis效应研究。

分类号: Q965.9

  • 相关文献

[1]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01产酶特性研究.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 2017

[2]玫烟色棒束孢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的相关性.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梁淑仪. 2010

[3]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黄建华,罗任华,秦文婧,黄水金. 2012

[4]小菜蛾感染玫烟色棒束孢后的病征及组织病理变化.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韦秉兴. 2011

[5]小菜蛾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入侵的生理防御反应. 雷妍圆,何余容,吕利华. 2011

[6]玫烟色棒束孢诱导的小菜蛾免疫响应表达谱分析. 雷妍圆,何余容,谢梅琼,吕利华,顾家睿. 2016

[7]玫烟色棒束孢侵染小菜蛾的透射电镜观察. 雷妍圆,何余容,吕利华. 2011

[8]两种农药对抗药性小菜蛾的联合作用研究. 李有志,柏连阳,文礼章,刘劲军,许新华. 2000

[9]常用化学农药对球孢白僵菌HFW-05菌株的影响及其混用对小菜蛾的联合毒力. 曹伟平,宋健,陆晴,魏利民,冯书亮,杜立新. 2012

[10]球孢白僵菌与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 代晓彦,李翌菡,沈祖乐,许炜明,吴建辉,任顺祥,邱宝利. 2017

[11]亚洲柑橘木虱2株高致病力病原真菌菌株的筛选. 代晓彦,李翌菡,许炜明,沈祖乐,黄振,吴建辉,任顺祥,邱宝利. 2016

[12]玫烟色棒束孢FZ-01鉴定及对烟粉虱的防治潜力评估. 郑宇,丁雪玲,姚凤銮,卢学松,卓辉,何玉仙. 2019

[13]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玫烟色棒束孢可视化检测. 刘晓菲,陈睿元,郑宇. 2020

[14]环境因子及常用农药对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01孢子萌发的影响. 张伟,吕利华,何余容,谢梅琼,王德森,念晓歌. 2013

[15]紫外线诱变对玫烟色棒束孢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罗莹,龙秀珍,赵晶,任顺祥. 2015

[16]环境因子及常用农药对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O1孢子萌发的影响. 张伟,吕利华,何余容,谢梅琼,王德森,念晓歌. 2013

[17]13种常用农药和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01的相容性研究. 念晓歌,吕利华,何余容,张伟,谢梅琼. 2014

[18]高效防治烟粉虱的玫烟色棒束孢JZ-7的特性. 钟万芳,瞿钰峰,郭慧芳. 2013

[19]杀虫剂的联合作用. 刘贤进,王荫长. 1995

[20]杀虫剂联合应用及其发展. 刘贤进,王荫长. 199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