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红蓝配比的光质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魏喜

作者: 魏喜;王倩华;赵明哲;李付广;葛晓阳;陈艳丽;丁颜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陆地棉;红蓝光配比;体细胞胚胎发生;愈伤;胚性愈伤;体细胞胚;再生苗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9 年 06 期

页码: 968-98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设置不同的光质组合,明确不同光质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为提高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和加快棉花转基因过程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设置不同红蓝配比的光质组合B﹕R(蓝﹕红)=1﹕1、B﹕R(蓝﹕红)=3﹕1、B﹕R(蓝﹕红)=1﹕3和DL(日光灯),将CCRI12(中棉所12)棉花下胚轴切段依次在愈伤诱导培养基上(callus induction medium,CIM)、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embryogenic callus differentiation medium,ECDM)、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上(embryoid induction medium,EIM)和再生植株诱导培养基(regenerated-plantlet induced medium,RIM)上培养。统计在4种不同光质配比下,体细胞胚胎发生各个阶段对应的指标,包括愈伤增殖率(callus proliferation rate,CPR)、愈伤增殖量、胚性愈伤分化率、体细胞胚数量、生根率、下胚轴数量、再生棉花植株数量、叶绿素浓度等。【结果】与B﹕R=1﹕3和DL光质组合相比,B﹕R=1﹕1和B﹕R=3﹕1的光质组合均显著促进了愈伤的增殖率,但抑制体细胞胚长出下胚轴;与B﹕R=1﹕1和B﹕R=3﹕1相比,B﹕R=1﹕3和DL光质组合均促进胚性愈伤分化和诱导体细胞胚的产生,在诱导下胚轴生根方面,B﹕R=1﹕1组合生根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处理;B﹕R=1﹕3和B﹕R=1﹕1处理后下胚轴成苗数、植株高度和叶绿素浓度明显高于B﹕R=3﹕1和DL光质组合,B﹕R=1﹕3的促进效果最明显。【结论】明确了不同光质组合在体细胞胚胎发生各个阶段的调控作用,在体细胞胚胎发生各个阶段可以选择性地应用最优的光质组合。其中红蓝配比为B﹕R=1﹕3的光质组合在整体上能促进棉花体细胞胚胎的发生。

分类号: S562

  • 相关文献

[1]紫花苜蓿愈伤组织及体细胞胚的细胞学观察. 刘振虎,卢欣石,葛军. 2005

[2]油菜素内酯对陆地棉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王武,张献龙,刘金兰. 1992

[3]棉花体细胞培养和再生植株的素质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吴敬音,佘建明,周邗杨. 1990

[4]一种新型的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快速诱导法. 张宝红,刘方,刘志红. 2000

[5]新疆棉花高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基因型的筛选. 周小凤,张碧瑶,刘冠泽,高巍,余渝,邓福军,李保成,孔宪辉,张献龙,金双侠. 2007

[6]脱落酸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刘佩佩,刘佩佩,魏喜,陈艳丽,王晔,张桂寅,李付广. 2021

[7]不同红蓝光配比LED光源对蔬菜育苗的影响. 汪颖,杨新琴,徐沛,何润云,善新民,王玲平,鲁忠富,汪宝根,吴新义,吴晓花. 2020

[8]LED红蓝光配比对生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涛,兰婕,陈永快,雷锦桂,黄语燕,廖水兰,吴宝意. 2019

[9]LED光源红蓝光配比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郑玮璇,王涛,陈永快,陈发兴. 2019

[10]高粱不同外植体再生苗分化培养的研究. 王良群,白志良,王呈祥,杨伟,刘勇,武秀兰,侯丽萍. 2004

[11]“一步法”诱导三角紫叶酢浆草再生体系的形成. 任杰,丁增成,刘祚军,唐菲,王艳,史丹. 2009

[12]不同波峰的LED红蓝光质组合对黄瓜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杨其长,魏灵玲,刘文科,孟力力,程瑞锋,韦金河,张俊. 2013

[13]愈伤组织再生马铃薯脱毒苗生产体系的建立. 杨春,王桂梅. 2008

[14]不同激素浓度对橡胶草不同器官直接分化再生苗的影响研究. 朱金霞,张源沛,郑国保,孔德杰. 2016

[15]不同基因型甘薯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周志林,唐君,张允刚,赵冬兰. 2010

[16]百子莲愈伤组织诱导体系的优化. 何叶,任丽,孙海龙,张洁,邹梦雯,张荻. 2014

[17]H.11648麻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张世清,易克贤,郑金龙,陈河龙,刘巧莲,高建明. 2012

[18]粳稻和籼稻愈伤诱导及分化期间生理代谢差异. 张湘玲,宋红苗,陶跃之. 2010

[19]霞晖6号桃离体快繁及叶片愈伤诱导技术. 许建兰,马瑞娟,俞明亮,周懋. 2018

[20]鸦胆子愈伤组织提取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曾宪儒,曾涛,黎柳锋,韩美丽.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