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温带重新划分的东北玉米熟型分布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贺然

作者: 王贺然;刘东明;陈鹏狮;李迎春;韩雪;郝兴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气候变暖;东北地区;积温区划;玉米;熟型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ISSN: 1005-9121

年卷期: 2022 年 43 卷 005 期

页码: 102-1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 CSSCI

摘要: [目的]统一东北玉米生态区内的积温带划分标准,研究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玉米熟型分布的影响,为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品种选择和区域有序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利用1981-2019年东北地区223个气象站的39年气温资料,以≥10℃年活动积温为指标、200℃·d为分级标准,对积温带进行重新划分,根据积温与叶片数的对应关系,确定玉米熟型分布,分析积温带和玉米熟型的时空变化.[结果]东北地区可分为10个积温带,第一至第七积温带为玉米潜在种植区,积温和玉米熟型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潜在种植区内积温和熟型呈马蹄形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分布,与基准期(1981-2010年)相比,2011-2019年积温带北移东扩,中熟和中早熟品种扩张最明显.[结论]年活动积温2 300℃·d(AAT10)等温线可作为东北地区玉米实际种植的北界,玉米熟型区划可作为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最高熟型标准;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整体热量条件改善,吉林、黑龙江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和晚熟化种植最明显,目前主产区以种植中晚熟及更晚熟品种为主,大兴安岭对玉米分布起屏障作用.

分类号: S162.2

  • 相关文献

[1]2002—2009年东北早熟春玉米生育期及产量变化. 王玉莹,张正斌,杨引福,王敏,赵久然,杨国航. 2012

[2]1992—2012年东北水稻生育期变化分析. 高孟霜,许吟隆,殷红,李阔,李新华. 2018

[3]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产量效应. 吴海燕,孙甜田,范作伟,赵兰坡. 2014

[4]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 2014

[5]黑龙江省活动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单产的影响. 李赢,马世铭. 2015

[6]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研究. 蔡红光,梁尧,刘慧涛,刘剑钊,秦裕波,刘方明,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2019

[7]东北地区玉米育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徐艳荣,仲义,代秀云,侯宗运,焦仁海,刘兴二. 2020

[8]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玉米供给反应实证研究-基于2008-2019年东北三省省级面板数据. 王秋霖,张宁宁,刘慧. 2021

[9]对东北地区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的成因分析与思考. 史振声,张喜华. 2006

[10]东北雨养农区气候变暖趋势与春玉米产量变化的关系分析. 王春春,黄山,邓艾兴,陈长青,张卫建. 2010

[11]2002年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初报. 王作英,王晓鸣,晋齐鸣,李亚军. 2003

[12]新形势下稳定中国玉米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北地区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诗靓,文浩楠,杨艳涛. 2019

[1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之策-基于农林角度的探讨. 纪素兰,李德新. 2011

[1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之策——基于农林角度的探讨. 纪素兰,李德新. 2011

[15]护佑动物平安须更新、完善"处方". 肖治军. 2007

[16]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 郑建初,田云录,董文军,陈金,杨飞,张卫建. 2010

[17]开放式增温下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田云录,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 2011

[18]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选育的影响. 李大林,李修平,马文东,杨庆,冯锡君,王翠,张献国. 2015

[19]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花生生产的影响. 赵志强. 1999

[20]北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剖面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高程达,孙向阳,张林,李志刚,阿拉塔.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