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豆套作模式下作物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光荣

作者: 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张国宏;杨文钰;杨桂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薯-豆套作;种间竞争;补偿效应;西北灌区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19 年 02 期

页码: 217-2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后系统内作物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特性与种间竞争补偿的相互关系,阐明间套作系统种间竞争力弱化和恢复补偿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为实现间套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套作马铃薯干物质及养分积累无显著变化,而套作大豆变化显著。出苗60 d内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是同期单作的43.74%,出苗后80~100 d,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相对于中熟和早熟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5.54%~59.22%和65.56%~70.81%,大豆收获时,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共生期,套作大豆N、P、K积累量较同期单作降低的幅度分别为31.43%~41.44%、21.17%~25.36%和23.23%~35.6%,晚熟品种与中熟、早熟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共生期结束后,套作大豆养分吸收量较单作显著增加,收获时,晚熟品种N、P、K养分积累量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在该群体中,马铃薯是核心作物,共生期处于竞争优势(A_(PS)>0、CR_(PS)>0),而大豆处于竞争弱势(A_(PS)<0、CR_(PS)<0),选择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可弱化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还有利于马铃薯收获后恢复补偿能力的发挥。

分类号: S532`S565.1

  • 相关文献

[1]干旱复水激发玉米叶片光系统Ⅱ性能的生理补偿机制. 高杰,李青风,薛吉全,张仁和. 2016

[2]孕穗期水分胁迫对水稻部分生理特性与产量补偿效应的研究. 郭慧,马均,李树杏,李敏,朱萍,陈宇. 2013

[3]孕穗期水分胁迫对水稻部分生理特性与产量补偿效应的研究(英文). 李树杏,郭慧,马均,李敏,朱萍,陈宇. 2013

[4]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群落生物量和补偿能力对施肥与刈割的响应. 马涛,武高林,何彦龙,文淑均,何俊龄,刘锦霞,杜国祯. 2007

[5]刈割频次对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张靖乾,张卫国,江小雷. 2008

[6]大豆播种密度对籽实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 何世炜,常生华,武得礼,朱祥清. 2005

[7]旱后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倪胜利,李兴茂,王亚翠,任根深. 2018

[8]不同生育期复水对受旱冬小麦的补偿效应研究. 陈晓远,罗远培. 2002

[9]对中国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的思考. 陈印军,黄诗铿. 2000

[10]冬小麦补偿效应对保水剂用量的响应. 杨永辉,武继承,李学军,李宗军,何方,侯占领,杨先明. 2013

[11]土壤盐胁迫降低后甜高粱的补偿生长和盐离子分布特征. 李春宏,郭文琦,张培通,殷剑美,韩晓勇,王立. 2016

[12]未来气候情景下黄淮海平原不同灌溉制度的产量补偿效应模拟. 秦晓晨,周广胜,居辉,李翔翔,刘勤. 2018

[13]水分胁迫下高粱产量性状表达及复水后补偿效应的研究. 曹昌林,白文斌,张建华,史丽娟,彭之东,范娜,李光,郭瑞峰,江佰阳. 2016

[14]灌浆期复水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研究. 陈晓远,罗远培,李韵珠. 2003

[15]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陈光荣,杨文钰,张国宏,王立明,杨如萍. 2016

[16]入侵植物黄顶菊生长、再生能力对模拟天敌危害的响应. 王楠楠,皇甫超河,李玉浸,姜娜,屠臣阳,王慧,杨殿林. 2013

[17]麦棉套种冬小麦冠层环境和生长与产量的补偿效应分析. 陈金平,周新国,刘祖贵,刘安能. 2006

[18]调亏灌溉对棉花根冠生长关系的影响. 孟兆江,段爱旺,王晓森,高阳,申孝军. 2016

[19]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苗期干旱-复水的生理响应机制. 鲁晓民,曹丽茹,张前进,魏昕,郭金生,王振华,张新. 2018

[20]马铃薯/大豆套作对3个大豆品种光合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陈光荣,杨文钰,张国宏,王立明,杨如萍,雍太文,刘卫国.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