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北部地区不同施氮强度对水稻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施泽升

作者: 施泽升;续勇波;雷宝坤;刘宏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施氮量;氨挥发通量;氨挥发累积量;氨挥发损失率

期刊名称: 土壤通报

ISSN: 0564-3945

年卷期: 2014 年 45 卷 03 期

页码: 672-67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密闭室通气法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季不同施氮量对田面水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田面水NH4+-N浓度、NO3--N浓度、pH值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施入基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3 d达到峰值后呈波动下降趋势,9 d后氨挥发停止,在施入孕穗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1~2 d内到达顶点而后迅速下降,5 d后氨挥发停止;不同施氮水平与各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39以上),不同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表现为:基肥>孕穗肥,施氮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为15.23~55.45 kg hm-2,而氨挥发损失率在11.28%~15.40%之间;田面水NH4+-N浓度到峰值时比氨挥发通量达最大值时早1 d,当NH4+-N浓度小于10 mg L-1后时不利于田面水氨挥发损失;不同施氮量的氨挥发通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4),与田面水pH值、NO3--N浓度则无显著相关。因此,施肥后5~9 d内是控制氨挥发损失的关键时期,而施氮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的变化是决定氨挥发损失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洱海流域典型农区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氨挥发变化特征. 吴凡,张克强,谢坤,王风,王瑞琦,尹高飞,沈仕洲. 2019

[2]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粳稻颖花形成及籽粒充实的影响. 陈培峰,韩立宇,顾俊荣,乔中英,王文青,董明辉. 2017

[3]氮肥不同施用量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刘斌,李书田. 2013

[4]耐盐植物海滨锦葵的引种和栽培研究. 尹金来,周春霖,洪立州,王凯,丁金海,王茂文. 2000

[5]不同施氮水平对高粱子粒淀粉积累规律的影响. 葛占宇,马尚耀,成慧娟,严福忠,王立新,张姼,隋虹杰,潘映雪. 2016

[6]栽植规格和施氮量对金两优36产量的影响试验. 韩海东,陈敏健,林永辉. 2006

[7]施氮量和DCD对蕹菜生长、硝酸盐累积及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何盈,蔡顺香,何春梅,罗涛. 2007

[8]密度与施氮量对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周强,张跃非,李生荣,陶军,杜小英,欧俊梅,任勇,庞启华,黎文述. 2010

[9]麦秸还田与氮肥互作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 董明辉,顾俊荣,陈培峰,韩立宇,乔中英. 2015

[10]吉林省主要类型农田土壤中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李梦瑶,王永,吉凡,王开爽,高淑青. 2016

[11]氮肥和种植密度对通粳981产量影响的函数模型研究. 周根友,汪波,夏华. 2018

[12]不同施氮量对青稞产量的影响. 刘国一,尼玛扎西,尼玛扎西,宋国英. 2013

[13]早熟牛心甘蓝新组合栽培技术研究. 郭惊涛,曾令明,杨军,肖仕昌,吴康云,邓英,孟平红. 2012

[14]密肥条件对水稻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 刘建,徐少安. 2004

[15]施氮量对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岳芳,陈留根,周炜,王子臣,薛新红. 2009

[16]油研七号单产200kg/667m~2的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赵继献,侯国佐,朱文秀. 2000

[17]苏棉15号大麦后地膜移栽配套技术研究. 潘群斌,蔡立旺,陈建平,卞加和,陈志元,丁大见. 2001

[18]施氮量对杂交油菜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任廷波,赵继献,高志宏. 2006

[19]施氮量对黄籽双低杂交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任廷波,赵继献. 2007

[20]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油研9号保优栽培技术研究. 赵继献,任廷波,郑治洪.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