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间杂交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莹

作者: 李莹;卫保国;任建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种间杂交;性状;遗传变异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1986 年 1 卷 03 期

页码: 10-17

摘要: 1980年,我们用野生、半野生大豆与不同类型的栽培大豆杂交,共计10个组合.研究了杂种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遗传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F_1;除百粒重外其它性状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2、F_3、F_4分离相当复杂,并出现许多超高亲单株和品系,其中最主要的产量性状为株高、主茎节数、每株荚数和粒数.这些性状变异幅度大,遗传力高,并与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有些组合百粒重与产量相关也比较明显.据我们研究,可以通过双亲百粒重预测其后代百粒重的大小,其公式为:(P_1P_2)~1/2(几何平均数)≤F_1(百粒重)<(1/2)(P_1+P_2)算术平均数.F_1与F_2,F_2与F_3百粒重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O.9450、0.763l.这样,在F_l就可以选择百粒重.在高产×高产的组合中,后代分离高产单株和品系的机率大,实际产量也高,因此,可以早代淘汰组合.随着世代的增加,一些主要的农艺性状有明显的进化趋势,茎变粗,半直立、直立类型增多,F_2种皮分离出所有栽培大豆颜色(黄、黑、青、褐、双)及一系列的过渡色,还发现新的狸色,反映出大豆种皮色的进化历程.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大豆种间杂交质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李莹. 1991

[2]核果类果树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进展. 孙猛,刘威生,刘宁,王晓松. 2011

[3]杏鲍菇杂交F_1代群体部分性状遗传分化研究及F82菌株的选育. 李红梅,尚晓冬,谭琦,潘迎捷. 2009

[4]'长富2'*'金红'F1代苹果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黄金凤,吕天星,闫忠业,王冬梅,刘志,田帅. 2024

[5]大豆种间杂交F_2代主要品质性状遗传研究初报. 曹永强,王雅珍,董丽杰,王文斌,宋书宏. 2016

[6]大豆种间杂种F_1优势的初步研究. 杨光宇,郑惠玉,韩春凤,胡金海. 1992

[7]大豆种间杂交新种质遗传潜力评价. 姚振纯,林红,来永才,李秀兰. 1996

[8]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初步研究. 张玉梅,胡润芳,林国强. 2018

[9]中品661 EMS诱变后代高蛋白的选择效果及新种质创制. 魏中艳,李忠峰,刘章雄,邱丽娟. 2019

[10]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张金巍,韩粉霞,孙君明,于福宽,马磊,陈明阳,张晶莹,闫淑荣,杨华. 2011

[11]大豆不同杂交组合F2油分含量分布及其遗传变异. 李爱萍,王曙明,胡明祥,孟祥勋,衣翠文,纪锋. 1992

[12]氮离子注入大豆对M_4代性状遗传变异的影响. 薛战超,彭琳,季良. 2008

[13]~(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大豆M_4代性状遗传变异的研究. 薛战超,彭琳,季良. 2008

[14]不同遗传背景大豆杂交F_2代脂肪含量遗传分析. 李盛有,宋书宏. 2011

[15]大豆杂交F_2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陈学珍,谢皓,李莉,邱丽娟. 2002

[16]EMS诱发大豆M_2与M_3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比较. 吴秀红. 2012

[17]大豆杂交F_4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陈学珍,谢皓,陈岩,邱丽娟,李莉,黄雨平,张静,白宝良. 2004

[18]大豆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遗传变异. 张金巍,韩粉霞,孙君明,韩广振,于绍轩,于福宽,闫淑荣,杨华. 2014

[19]贵州大豆地方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张太平. 1989

[20]大豆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化变异特点及早世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陈新,朱成松.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