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中龙葵碱的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洋
作者: 刘洋;任丹丹;史晓梅;谢云峰;杨悠悠;苏营轩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马铃薯;龙葵碱;种类;结构;提取;检测方法;生物合成途径;糖基化
期刊名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ISSN: 2095-0381
年卷期: 2022 年 13 卷 017 期
页码: 5604-56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龙葵碱(steroidal glycosidic alkaloids,SGA)是马铃薯中产生的一类天然次生代谢产物,食用含龙葵碱超过200 mg/kg鲜重(fresh weight,FW)的马铃薯就会引起人的中毒反应.马铃薯作为日常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其安全性尤其重要,关乎着老百姓的健康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龙葵碱种类及结构、提取及检测方法,并通过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揭示了龙葵碱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包括:从乙酰辅酶A到胆固醇、从胆固醇到甾体类生物碱及甾体类生物碱的糖基化过程3个途径.阐述有关龙葵碱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可以为经典育种或基因工程培育低龙葵碱含量马铃薯提供手段.本文以期为研究马铃薯龙葵碱及马铃薯块茎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性提供一定参考.
分类号: TS215
- 相关文献
[1]不同种类糖对燕麦蛋白糖基化产物功能性质及结构的影响. 许英一,马鑫蕊,徐艳霞,王宇,林巍,王彪,王德香. 2023
[2]贮藏期影响不同品种马铃薯龙葵碱风险的主要环境因素. 郑旭,刘佳萌,孙玉凤,王珊珊,赵磊,李敏敏,卢嘉,黄亚涛,范蓓. 2019
[3]龙葵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张子妮,潘汝欣,武慧敏,杨瑶,翟杉杉,高鸿飞. 2024
[4]蔬菜中含硫活性物质种类、检测及抑菌应用研究进展. 尹晨,周杰,林志豪,王健,刘广洋,徐东辉. 2023
[5]14-3-3蛋白在植物碳氮代谢中的作用. 何天久,宋波涛,夏锦慧,谢从华. 2013
[6]水产品挥发性风味成分提取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刘纯友,李子娟,殷朝敏,凌江,董凯. 2017
[7]高粱淀粉的研究与发展. 刘庆芳,祁瑜婷,杜方岭. 2016
[8]果胶研究新进展. 张学杰,郭科,苏艳玲. 2010
[9]金针菇多糖研究进展. 刘孝永,陈蕾蕾,裘纪莹,孙欣,王未名,周庆新,杜方岭. 2012
[10]蕈类β葡聚糖的提纯、结构及抗肿瘤研究进展. 郑恒光,陈君琛,汤葆莎,吴俐,翁敏劼,高慧颖. 2016
[11]茉莉花非挥发性成分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唐雅园,何雪梅,孙健,盛金凤,刘国民,周主贵,李昌宝,李丽,陈嘉莉,零东宁,韦珍,易萍,唐杰,胡瑶. 2021
[12]黄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邹波,钟思彦,林锦波,余元善,傅曼琴,卓晓群,李俊,卜智斌,徐玉娟. 2024
[13]松茸多糖提取方法、结构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李强,黄文丽. 2016
[14]凉粉草多糖提取、结构及功效机制的研究进展. 唐雅园,韦珍,邓中霖,戴涛涛,梁朋光,孙健,何雪梅. 2024
[15]核桃蛋白的结构、营养价值、制备、功能特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吴萍,周际松,邓乾春,董娟,金伟平,尚伟,刘昌盛,彭登峰. 2024
[16]贵州威宁地区马铃薯蚜虫的种类及消长动态. 彭慧元,邓宽平,李飞,范士杰. 2010
[17]马铃薯薯片制品的种类及加工工艺简介. 李凤云. 2002
[18]云南高原地区马铃薯田有翅蚜种类及迁飞动态. 李向永,胡奇,隋启君,尹艳琼,赵雪晴,谌爱东. 2015
[19]马铃薯花粉生活力测定及低温贮藏研究. 杨永智. 2013
[20]马铃薯5种病毒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罗文彬,李华伟,汤浩,邱思鑫,纪荣昌,许泳清,刘中华,邱永祥.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鳗弧菌感染花鲈的致病性
作者:姜维;周家宇;王雨果;胡存洁;方秀;罗土炎;刘洋;鲍宝龙
关键词:花鲈;鳗弧菌;溶血素;细菌感染;免疫应答
-
鄂东大别山区野生豆科牧草资源调查与评价
作者:熊军波;张鹤山;田宏;陆姣云;吴新江;刘洋
关键词:鄂东大别山区;豆科牧草;植物区系;资源
-
SPE-HPLC-UV法测定绞股蓝提取物中皂苷的含量
作者:陈晗;杨悠悠;赵青余;张军民;余雅男;张凯
关键词:绞股蓝提取物;固相萃取;高效液相法;绞股蓝皂苷;含量测定
-
种植密度对辽单1211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者:刘洋;蔡广兴;张蕾;董智;董俊;苏建党;张晓鹏;侯志研
关键词:辽单1211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农艺性状
-
新疆制种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收获
作者:刘洋;石玉海;胡圣尧;李斌;董云成;王士国
关键词:制种玉米;玉米果穗;饲料;收获
-
14份乡土狼尾草材料幼苗的耐冷性综合评价
作者:陆姣云;田宏;熊军波;吴新江;刘洋;张鹤山
关键词:狼尾草;抗寒性;生理特性;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
-
N+和Ar+注入红三叶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
作者:张鹤山;陆姣云;朱伟;田宏;熊军波;吴新江;刘洋
关键词:红三叶;氮离子;氩离子;诱变;生物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