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曹国辉
作者: 曹国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抗源;抗性基因;种质改良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09 年 17 卷 05 期
页码: 152-1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玉米灰斑病由尾孢菌引起。尾孢菌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能够产生分生孢子。采用注射法可以进行人工接种,空气湿度大、温度适宜条件下利于病害发生。参考玉米大、小斑病国家调查标准,提出9级标准记载植株灰斑病发病级别。研究表明,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助以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治玉米灰斑病的有效途径。目前,在我国主要玉米种质中,仅有PB类群种质表现为抗灰斑病,四平头、旅大红骨、PA等类群种质多表现为感病。随着玉米灰斑病危害加重,应加强玉米灰斑病抗性基因发掘、种质改良和创新研究。
分类号: S435.131
- 相关文献
[1]抗玉米灰斑病相关基因的DDRT-PCR分析. 贾娇,马莹莹,苏前富,孟灵敏,张伟,李红,晋齐鸣. 2016
[2]小麦条锈病菌avrYr10/24/26/ch42突变体的毒性研究. 张贵胜,章振羽,姬红丽,沈丽. 2013
[3]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研究. 卢宗志,李艳君,李海春,傅俊范. 2008
[4]引起玉米灰斑病的2种尾孢菌生物学特性比较. 刘可杰,徐婧,胡兰,徐秀德. 2016
[5]桦甸市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刘金鹤,刘惠军,李姝,刘俊,丁玉国,孙爱玲,申延国,马凤利,郑在环,方向前. 2020
[6]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及GPS监测(英文). 郑宇鸣,李勃,张锡顺,林郁,刘振环. 2010
[7]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技术. 徐秀德,董怀玉,姜钰,刘志恒. 2003
[8]玉米灰斑病发生趋势研究. 李志勇,梅丽艳. 2008
[9]中国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刘庆奎,秦子惠,张小利,江凯,陈茂功,武小菲,何月秋,王桂清,晋齐鸣. 2013
[10]贵州玉米灰斑病病原鉴定与抗病品种筛选. 安星宇,黄露,吴石平,何海永,赵玳琳,李淳. 2022
[11]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种类分子鉴定. 李晓,崔丽娜,邹成佳,杨晓蓉. 2014
[12]我国玉米灰斑病菌的种类及其分布调查. 刘可杰,董怀玉,王丽娟. 2021
[13]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研究. 贾娇,苏前富,任智惠,孟玲敏,张伟,李红,晋齐鸣. 2016
[14]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及GPS监测. 郑宇鸣,李勃,张锡顺,林郁,刘振环. 2010
[15]基于混池测序的抗玉米灰斑病QTL定位. 崔凤超,王平喜,刘小刚,邹枨. 2018
[16]一种新的玉米灰斑病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 刘可杰,徐婧,徐秀德. 2013
[17]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陈荣丽,陈广艳,周彦民,蔡治荣,张胜恒,易红华. 2011
[18]公主岭市鲜食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孙嵬,张秀华,夏明亮,李德乐. 2025
[19]柑桔线虫抗性主基因座Tyr1的特异标记开发与遗传作图改进(英文). 向旭,邓占鳌,郑启发,陈存贤,Frederick G.Gmitter Jr. 2009
[20]贵州玉米种质改良及杂交种的选育研究进展. 陈泽辉.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玉米抗灰斑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作者:曹国辉;石红良;王帮太;吕香玲;李晓辉;王振华;谢传晓;张世煌;李新海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SCAR标记;集团混合分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