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代玉立

作者: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廖蕾;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菌丝;孢子;生物学特性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6 年 32 卷 31 期

页码: 131-137

摘要: 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选自福建省建瓯、沙县和福州地区的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湿度、p H值、光照、营养对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和p H为30℃和p H 6;产孢最适温度和p H为25℃和p H 6~7;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和p H为25~28℃和p H 6。光照能显著抑制病菌产孢,在相对湿度为85%、95%条件下或在水琼脂培养基表面上,孢子萌发率分别达50%、88%和90%。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可溶性淀粉适宜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而尿素、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能显著抑制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5℃、10 min或60℃、3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或55℃、30 min。3个菌株的产孢特性、菌丝致死温度和致病力均存在明显的差别。

分类号: S435.131.4

  • 相关文献

[1]外源硒对巴西蘑菇子实体数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翁伯琦,江枝和,雷锦桂,肖淑霞,王义祥,唐翔虬. 2009

[2]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培养特性. 彭陈,王瑞,陈洪亮,王俊伟,袁艺,郭士伟. 2014

[3]野生肺形侧耳菌丝生物学特性及栽培初探. 钟丽娟,赵新海,张庆华,关艳丽,朱巍巍,韩冰,徐冲. 2013

[4]野生漏斗大孔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钟丽娟. 2013

[5]新疆马铃薯早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杨茹薇,刘易,徐琳黎,孙慧,李江涛. 2021

[6]棕色蘑菇菌丝的生物学特性试验测定. 庞茂旺,赵淑芳,万鲁长,高霞,田召玲. 2010

[7]花生黑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潘汝谦,关铭芳,徐大高,纪春艳,邓铭光. 2011

[8]绣球菌生物学特性若干问题的研究. 林衍铨,林兴生,余应瑞,何锦星. 2007

[9]拮抗酵母菌的筛选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赖呈纯,赖恭梯,陈冰星,潘若,阙秋霞,车建美. 2023

[10]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诱导研究. 马春红,李运朝,董文琦,翟彩霞,范尉尉,柳斌辉,王立安,任会芳. 2007

[11]玉米小斑病菌复壮培养基的筛选. 李秀丽,董文琦,李运朝,贾银锁,马春红,王立安. 2008

[12]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常佳迎,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马红霞,杨春凤. 2020

[13]海南玉米小斑病菌室内药剂筛选及对戊唑醇、嘧菌酯的敏感性. 严婉荣,陈圆,肖敏,赵志祥,肖彤斌. 2018

[14]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优势生理小种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李聪聪,王亚娇,栗秋生,纪莉景,王连生,孔令晓. 2020

[15]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杨静民,祁月月,石妞妞,陈福如,杨秀娟. 2020

[16]江苏省玉米小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任春梅,杨柳,缪倩,陆芳,顾雪,程兆榜. 2020

[17]白头翁3种提取液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效果. 申晓慧,张敬涛,姜成,刘婧琦,邱磊. 2010

[18]植物抗病性和病原菌致病性的基因关系. 韩旭. 2007

[19]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石妞妞,阮宏椿,杜宜新,廖蕾,陈福如,杨秀娟. 2018

[20]玉米小斑病菌钙调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李志勇,贾丽霞,董金皋,董志平.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