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邹积祥

作者: 邹积祥;杨陶陶;伍龙梅;包晓哲;张彬

作者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南优质稻遗传育种实验室(部省共建)

关键词: 早晚兼用型水稻;‘丝苗米’;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24 年 012 期

页码: 1-8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为明确华南双季稻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按当地高产栽培条件在早、晚季种植,测定其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结果表明,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植时产量分别为6.68~7.91 t/hm~2和5.72~6.11 t/hm~2;早季产量显著高于晚季,平均增幅为1.53 t/hm~2。相关分析表明,较高的早季产量与其有效穗数和粒重的提高有关。早、晚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差异显著;相对于晚季,早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平均提高25.0%和29.5%。另外,早、晚季产量与其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显著正相关。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具有较高的产量、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的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刈割后施氮对冬小麦再生植株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王丹丹,王玉平,沈禹颖,冯成庸. 2015

[2]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对苏北地区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晏军,王伟义,李斌,李亚芳,蒋润枝,沈明晨,王春云,崔必波. 2021

[3]磷肥施用深度对谷子根系分布、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朱灿灿,付森杰,秦娜,王春义,代书桃,宋迎辉,魏昕,李君霞. 2023

[4]适宜缓释肥用量优化油菜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 陶玥玥,孙灵湘,张建栋,王海候,孙华. 2023

[5]氮肥运筹对棉花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胡国智,张炎,李青军,胡伟,孟凤轩,冯广平. 2011

[6]施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其品质的影响. 杨建,樊慧梅,刘笑笑,魏春雁. 2015

[7]控释氮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尹彩侠,刘宏伟,孔丽丽,王朋峰,吕岩. 2014

[8]供氮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干物质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王帅丽,穆心愿,杨豫龙,徐佳敏,刘天学,温涛,付景,郑玉珍,赵亚丽,李鸿萍,张改平,赵霞. 2023

[9]减钾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源库特性的影响. 李武,段美洋,潘圣刚,田华,唐湘如. 2013

[10]华南籼稻高效育种 -从"早晚兼用型"到"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 李宏,周少川,黄道强,王重荣,王志东,陈宜波,赵雷,龚蓉,潘阳阳. 2022

[11]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 杨陶陶,韦佳,邹积祥,伍龙梅,包晓哲,黄庆,陈青春,张彬. 2023

[12]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 廖萍,刘磊,何宇轩,唐刚,张俊,曾勇军,吴自明,黄山. 2020

[13]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对不同施氮模式的响应. 罗健航,王海廷,赵营,刘晓彤,张学军. 2019

[14]适雨灌溉下氮肥运筹对水稻光合特性、氮素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晏军,吴启侠,朱建强,张露萍. 2019

[15]氮水平对微型马铃薯种薯特性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李秋琛,温江丽,郭文忠,李建设. 2019

[16]氮肥基追施比例对芝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李丰,高桐梅,卫双玲,曾艳娟,吴寅,田媛,王东勇,栾晓钢,裴新涌. 2019

[17]控失尿素施用量及不同配比对棉花产量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马腾飞,李青军,张炎,哈丽哈什·依巴提,张鹏忠,姜婷婷. 2018

[18]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秦裕波,李前,徐晨,刘志全. 2021

[19]减氮增锌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尹彩侠,李前,孔丽丽,侯云鹏,秦裕波,王蒙,刘志全. 2020

[20]根际氧浓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胡志华,朱练峰,张均华,禹盛苗,林育炯,金千瑜.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