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梁慧珍

作者: 梁慧珍;李卫东;王辉;方宣钧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粒形性状;遗传效应;遗传方差和协方差

期刊名称: 遗传学报

ISSN: 0379-4172

年卷期: 2005 年 32 卷 11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SC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品种双列杂交F1和F2种子的粒重、粒宽、粒厚和粒长/粒宽、粒长/粒厚、粒宽/粒厚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7种粒形性状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的受制于母体和细胞质效应。其中,百粒重、粒长、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的遗传以细胞质效应为主;粒宽和粒厚以母体遗传效应为主。粒重、粒长和粒长/粒宽、粒宽/粒厚的种子直接遗传率和细胞质遗传率均属中等,对其4个性状选择可以在较高世代单株和单粒选择均有效果。粒宽和粒厚母体遗传率数值较大,对其性状应以母体单株为单位早代选择,以增加粒宽和粒厚。P2和P7可作为增加百粒重、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的理想亲本;P1、P4和P6分别是提高粒长、粒厚和粒宽的理想亲本。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普通玉米子粒性状四类效应的遗传分析. 李玉玲,薛喜梅,连东军. 2000

[2]早籼杂交稻粒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林强,梁康迳,郑秀平,吴志源,周天理,周元昌. 2009

[3]6种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定位. 梁慧珍,王树峰,余永亮,王庭峰,巩鹏涛,方宣钧,刘学义,赵双进,张孟臣,李卫东. 2008

[4]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薛红,宁海龙,杨兴勇,董全中,张勇,张明明,李微微. 2020

[5]大豆蛋白质含量的种子性状广义遗传模型分析. 孟祥勋,王曙明,刘宝泉,杨庆凯. 2001

[6]不同生态环境下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颜秀娟,李明姝,王志国,李楠,孙星邈. 2013

[7]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研究. 梁慧珍,李卫东,曹颖妮,王辉. 2006

[8]利用极端材料定位水稻粒形性状数量基因位点. 张强,姚国新,胡广隆,汤波,陈超,李自超. 2011

[9]应用RFLP图谱定位分析稻米粒形的QTL. 吴长明,孙传清,陈亮,李自超,王象坤. 2002

[10]水稻体细胞无性系粒形指标因子分析. 谢戎,何光华,黄富,李耘,吴丽君,李永洪. 2002

[11]水稻粒形遗传及QTLs定位研究进展. 黎毛毛,徐磊,刘昌文,曹桂兰,贺浩华,韩龙植. 2008

[12]多环境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群体粒形性状的QTL分析. 戴高兴,翟荣荣,林泽川,王会民,曹立勇,程式华. 2013

[13]籼型三系杂交早稻粒形及产量性状的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分析. 林强,梁康迳,郑秀平,吴志源,周天理,周元昌. 2009

[14]粳稻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贺浩华,韩龙植,高熙宗. 2009

[15]利用籼粳交RILs群体的水稻粒形QTLs定位. 刘丹,王嘉宇,柴永山,孙玉友,孙国宏,冯章丽,陈温福. 2015

[16]籼型黑米稻粒形性状与其中某些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相关性. 张名位,郭宝江,彭仲明. 2003

[17]不同生态地点下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杨亚春,倪大虎,宋丰顺,李泽福,易成新,杨剑波. 2011

[18]高粱抗丝黑穗病菌3号小种遗传效应研究. 徐秀德,董怀玉,杨晓光,赵淑坤,王成明,李荣. 2000

[19]利用杂种F2世代鉴定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并估计其遗…. 王建康,益钧镒. 1997

[20]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聚合及其遗传效应. 徐建龙,林贻滋,翁锦屏,赵新立.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