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国平

作者: 高聚林;赵明;董树亭;李少昆;杨祁峰;刘永红;王立春;薛吉全;柳京国;李潮海;王永宏;王友德;宋慧欣;赵久然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超高产;产量结构;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2 年 38 卷 01 期

页码: 80-8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陈国平,YANG Guo-hang,赵明,ZHAO Jiu-ran,王友德,薛吉全,高聚林,李登海,董树亭,李潮海,宋慧欣,赵久然. 2008

[2]郑麦7698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的探索与实践. 田伟,郭振升,张慎举,皇甫自起,王绍中,许为纲,胡琳. 2012

[3]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林祁,郑小苹,刘锋,陈丽娟,何花榕,杨惠杰. 2016

[4]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赵洪祥,孟祥盟,边少锋,冯士成,邹云峰,方金宇. 2016

[5]引黄灌区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永宏,赵健,吴瑞,王波,王新红. 2009

[6]宁夏引黄灌区单作春玉米超高产(1000~1200kg/667m2)栽培技术. 薛国屏,柳伟祥,谢铁娜,冯海萍,郭永宁,何进尚. 2009

[7]同单号玉米品种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李洪,李育才,邢宝龙. 2007

[8]超级小麦郑麦7698生长发育特性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田伟,张慎举,郭振升,王绍中,皇甫自起,刘艳侠,崔保伟. 2011

[9]机采棉田带状种植方式研究初报. 陈冠文,余渝,李新裕,闫志顺,乔江,邓梦君,陶学江,赵长根,丁建忠. 2001

[10]大麦“闽麦06”的产量因素分析及栽培技术探讨. 涂祖荣,林守涌,占金宣,陈火,高麟,叶定生. 2001

[11]机采棉田带状种植方式研究初报. 陈冠文,余渝,李新裕,闫志顺,乔江,邓梦君,陶学江,赵长根,丁建忠. 2001

[12]襄汾县亩产125公斤皮棉产量结构与栽培技术调查分析. 范志杰,郭宽哲,王靖稳,陈鸿登,刘天禄. 1992

[13]宁夏高产玉米群体产量构成及生长特性研究. 赵如浪,杨滨齐,王永宏,赵健,张文杰. 2014

[14]从品种试验看玉米育种面临的技术问题. 张世煌,孙世贤. 2006

[15]引、扬黄灌区玉米高产田(≥15000kg/hm~2)特征分析与实现途径. 王永宏,赵如浪,赵健,孙发国,谢铁娜,张文杰. 2013

[16]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的超高产特性与栽培研究Ⅲ.超高产栽培. 杨高群,彭桂峰,李义珍. 2000

[17]Y两优6号超高产栽培技术. 陈德珍,赵福胜,熊玉堂,罗德强,周应友,曾涛. 2015

[18]春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构建与实践. 闫晓艳,邱强,石一鸣,张伟,马贵云. 2009

[19]超高产杂交籼稻新品种Ⅱ优129. 刁立平,张继本,林添资,龚红兵,景得道,盛生兰. 2006

[20]长江下游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 陈建平,张萼,蔡立旺,王海洋,施庆华,潘群斌,王为,潘宗瑾.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