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甘薯香味组分差异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臣

作者: 李臣;王永徐;邱天越;叶夏芳;崔鹏;陆国权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薯;香味组分;营养成分;品种

期刊名称: 中国粮油学报

ISSN: 1003-0174

年卷期: 2019 年 34 卷 02 期

页码: 45-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12个不同加工类型甘薯品种为实验材料,比较其烘烤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和甘薯香味组分差异,探究甘薯香味在甘薯品种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淀粉型甘薯品种香味组分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甘薯干率与芳香族类呈显著正相关性,氨基酸含量与醇类呈显著正相关。淀粉型甘薯品种香味组分中醇类和酮类少于其他类型。在12个品种中,发现苯乙醛、苯甲醛、葵醛、β-愈创木烯和石竹烯为甘薯香味共有组分。经过主成分分析,淀粉、氨基酸和粗脂肪变化量对甘薯香味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0.869、0.680、0. 645,结果证实美拉德反应和脂肪热降解是甘薯香味形成的重要途径。

分类号: S531

  • 相关文献

[1]甘薯营养成分及淀粉理化特性研究. 唐汉军,李高阳,周虹. 2014

[2]华南甘薯的理化特性比较分析. 李林静,唐汉军. 2017

[3]甘薯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安康,房伯平,陈景益,张雄坚,符史立. 2004

[4]不同蔬菜型甘薯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尖产量和品质. 孙富年,黄元射,李明,杨春贤,傅玉凡,谢一芝,张启堂. 2008

[5]早收栽培下高胡萝卜素甘薯的品质特征分析. 沈升法,吴列洪,李兵. 2017

[6]甘薯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 张立明,王庆美,王荫墀. 2003

[7]甘薯品种资源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蔡南通,翁定河,颜明娟,杨立明,邱永祥,郭其茂. 2006

[8]不同肉色甘薯营养成分分析. 余华,宋永康,姚清华,黄薇,潘葳,罗钦. 2010

[9]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张晓艳,王丽丽,刘淑云,封文杰,王风云,朱建华. 2011

[10]胡萝卜素甘薯品种黔薯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李晓慧,李云,杨雄碧,孙拥军,潘峰. 2016

[11]2006~2007年广东省甘薯品种区试分析. 陈景益,房伯平,翟英芬,张雄坚,司徒志谋. 2008

[12]贵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彭慧元,邓宽平,宋吉轩,雷尊国. 2011

[13]宁紫薯2号的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 谢一芝,郭小丁,马佩勇,贾赵东,边小峰,苏兴智,王维屯. 2016

[14]苏薯17号的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 谢一芝,贾赵东,郭小丁,马佩勇,边小峰,苏兴智,徐宗进. 2015

[15]甘薯不同品种叶片中抗氧化相关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丁祥,何素兰,周全卢,刘莉莎,张玉娟,李育明. 2012

[16]甘薯新品种黔薯7号的品种特性与栽培要点. 李晓慧,李云,孙拥军,杨航. 2017

[17]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渝薯99”的选育及其应用分析. 曾令江,傅玉凡,杨春贤,陈其恒,张玲. 2014

[18]品种创新与甘薯产业发展. 易中懿,汪翔,徐雪高,秦建军,陆建珍,戴起伟. 2018

[19]甘薯新品种吉徐薯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孙凯,张海,刘峰,王凤. 2020

[20]甘薯新品种吉徐薯3号的选育. 刘峰,李闯,孙凯,王忠伟,王洋,张海,王凤.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