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超

作者: 马超;王玉宝;邬刚;王泓;汪建飞;朱林;李佳佳;马晓静;柴如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还田技术;土壤肥力;作物产量;环境效应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2 年 55 卷 018 期

页码: 3584-359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 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分类号: S141.4

  • 相关文献

[1]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的长期效应研究进展. 刘仲阳,吴小宾,郑福丽,张灵菲,崔秀敏,谭德水. 2022

[2]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对长期养分亏缺的响应. 张水清,黄绍敏,聂胜委,郭斗斗,林杉,钱小平,三島慎一郎. 2013

[3]施用不同肥料对稻田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 王胜佳,陈义,吴春艳,王家玉,李实烨. 2004

[4]城市污泥农用对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姚佳璇,俄胜哲,袁金华,车宗贤,王钰轩,赵天鑫. 2021

[5]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对长期养分亏缺的响应(英文). 张水清,黄绍敏,聂胜委,郭斗斗,林杉,钱小平,三島慎一郎. 2013

[6]洞庭湖平原区旱地长期不同施肥的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变化. 陈鸽,汤春纯,李祖胜,黄运湘,曾希柏,文炯,高雪,张骞. 2017

[7]基于整合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对有机肥施用的响应特征. 莫艳芳,申云鑫,贺彪,施竹凤,唐加菜,杨童雨,翟恒,韩天华,陈齐斌,杨佩文. 2024

[8]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 林葆,林继雄,李家康. 1994

[9]浙江油-稻轮作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特征. 曹凯,王建红,张贤,徐静. 2019

[10]不同改良剂对棕红壤酸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初报. 熊又升,袁家富,赵书军,柴彦君,彭成林,徐祥玉. 2009

[11]不同施肥措施对洞庭湖区旱地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陈鸽,汤春纯,李祖胜,黄运湘,曾希柏,文炯,高雪,张骞. 2017

[12]褐土耕地肥力质量与作物产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田有国,张淑香,刘景,徐明岗,李昆. 2010

[13]砂姜黑土长期定位培肥技术研究. 曹承富,孔令聪,汪芝寿,陈爱萍,张存岭,陈龙潭. 2003

[14]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赵士诚,曹彩云,李科江,仇少君,周卫,何萍. 2014

[15]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孔令聪,曹承富,汪芝寿,陈爱萍,张存岭. 2004

[16]长期定位施肥对暗棕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崔喜安,仇建飞,窦森. 2011

[17]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制下有机肥适宜替代比例研究. 王文军,王道中. 2022

[18]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马俊永,李科江,曹彩云,郑春莲. 2007

[19]不同土壤力变化规律监测研究:1991―1995年. 李纯忠,姚造华. 1997

[20]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梁卫,袁静超,张洪喜,闫孝贡,刘剑钊.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