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亚科物种转座子与串联重复序列之间的进化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瑞

作者: 张瑞;张天留;范婷婷;朱波;张路培;徐凌洋;高会江;李俊雅;陈燕;高雪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牛亚科;转座子;串联重复序列;进化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2 年 55 卷 009 期

页码: 1859-186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重复序列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重要组成部分,对物种进化、基因遗传变异、转录调控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旨在揭示牛亚科物种重复序列特征,研究转座子和串联重复序列间的进化关系,为牛亚科物种重复序列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普通牛、瘤牛、牦牛、水牛、野牛以及大额牛6个牛亚科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TRF和RepeatMasker软件对6个牛亚科物种基因组中的串联重复序列(tandem repeats sequence,TRs)和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TEs)进行鉴定,并通过本地BLAST比对,分析两类重复序列间的相似性,单位点(single-locus TRs,slTRs)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mutiple-locus TRs,mlTRs)以及转座子内部的串联重复特征.[结果](1)6个牛亚科物种中,重复序列在普通牛中的比例最高,为49.13%,其次为水牛46.82%、大额牛46.66%、瘤牛42.70%、野牛42.36%、牦牛42.34%;其中转座子在基因组中的比例为40.57%-45.71%,高于串联重复序列的比例(1.50%-3.42%).(2)串联重复序列中,mlTRs的比例(76%-99%)显著高于slTRs(1%-24%),表明mlTRs为6个牛亚科物种中串联重复序列的主要组成.(3)TE-derieved的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表明,TRs中43%-84%的序列来源于转座子,其中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可高达94%.(4)TRs-related转座子及其活性分析表明,与TRs具有相似性的转座子主要来自非长末端重复序列(non-Long Terminal Repeats,non-LTR),包括 SINE(Short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INE)和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LINE),其中SINE/Core-RTE(主要为BOV-A2)的数量(14 423-24 193)和相对丰度(4.06%-6.77%)最高,被认为是牛亚科物种中最年轻且最具活力的转座子.(5)转座子的串联重复特征分析表明,BovB在0-600 bp,L1_BT在1 500-2 700 bp的序列分别发生了大量的串联重复,与consensus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93%和87%以上,且两段区域均为非编码区.[结论]重复序列在牛亚科物种中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non-LTR是牛亚科物种TRs-related TEs的重要来源,且SINE/Core-RTE(主要为B0V-A2)为牛亚科物种最年轻且最具活力的转座子;同时串联重复序列又可作为转座子内部结构的组成部分,表明串联重复序列与转座子在基因组的进化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分类号: S823

  • 相关文献

[1]牛亚科物种TRs分布特点及着丝粒区卫星DNA进化研究. 张瑞,马钧,陈燕,张天留,范婷婷,朱波,张路培,徐凌洋,高会江,李俊雅,高雪. 2021

[2]重复序列在牛亚科中的研究进展. 张瑞,张天留,宋美华,徐凌洋,高会江,李俊雅,陈燕,高雪. 2021

[3]植物着丝粒区串联重复序列的研究进展. 郝薇薇,周岩. 2013

[4]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及相关种类的mtDNA控制区串联重复序列及其进化意义. 张四明,吴清江,张亚平. 2000

[5]肃北牦牛线粒体基因组与牛亚科系统发育研究. 王兴东,曹梦丽,郭韶珂,裴杰,包鹏甲,梁春年,阎萍,赵双全,郭宪. 2022

[6]中国明对虾基因组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孔杰,高焕. 2005

[7]串联重复序列在高粱基因组中的特征及分布. 赵志新,李春鑫,李雨娇. 2018

[8]日本囊对虾基因组小卫星的特征分析. 栾生,孔杰,王清印,高焕,王伟继,张庆文. 2007

[9]串联重复序列的物种差异及其生物功能. 高焕,孔杰. 2005

[10]串联重复序列在琴叶拟南芥基因组中的特征探究. 赵志新,王葳蕤,李春鑫. 2021

[11]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EST串联重复序列的组成和分布. 李莉,张国范. 2011

[12]利用AhMITE1转座子分子标记鉴定花生F_1代杂种. 王洁,李双铃,王辉,石延茂,任艳,何国浩,袁美. 2012

[13]利用AhMITE1转座子分子标记鉴定栽培花生杂交F_1代种子真伪. 尹亮,任艳,石延茂,李双铃,王辉,袁美. 2015

[14]原位胚拯救技术获得花生属区组间杂种的研究. 祁雪,王传堂,王秀贞,吴琪,孙全喜,王志伟,邵俊飞,唐月异,关淑艳. 2017

[15]应用转座子Tn5对生防菌P-936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 李湘民,黄瑞荣,华菊玲,罗任华,刘平安. 2012

[16]“睡美人”转座子系统介导EGFP转染鸡SSCs条件优化的研究. 李碧春,陈强,高波,田智泉,余飞,何先红,宋成义,常国斌,王克华. 2009

[17]生防解淀粉芽孢杆菌Bs-18 TnYLB-1突变体文库的构建. 孙淑琴,孙冰冰,杨秀荣,张惟,霍建飞. 2018

[18]转座子标签法克隆水稻基因前景. 朱正歌,孙宗修. 2001

[19]棉铃虫膨胀线粒体基因组的鉴定与分析. 谷少华,李显春. 2019

[20]花生DNA的五种改良CTAB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及其应用. 熊发前,刘俊仙,刘菁,贺梁琼,蒋菁,唐秀梅,黄志鹏,吴海宁,钟瑞春,韩柱强,唐荣华.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