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粮食生产的增产潜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娄希祉
作者: 娄希祉;万祟翠;李馨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杂交水稻
ISSN: 1005-3956
年卷期: 1989 年 03 期
页码: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现过两次对粮食生产形势的不恰当估计。一次是1958年,那时认为我国粮食已经过关了;一次是1984年,当时认为粮食已经过剩了,因而放松了粮食生产,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虽说这两次失误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但教训是深刻的。象我国这样一个达11亿人口的国家,人均耕地只1.36亩;生产力水平基本是劳力加锄头,畜力加犁耙;再加上人口每年递增1200万,耕地每年减少600来万亩,处于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农业关系处理不当,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粮食供需矛盾仍然会很突出。 我国幅员辽阔,局部性自然灾害,几乎年年都有,较大一点的灾害,三、五年就有一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洲近年出现了连年持续干旱,造成了人畜大量死亡。在我国古代,赤地千里的大灾荒也曾不止一次出现过。目前世界上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口近20亿,而全球水稻年产约9420亿斤,但投入市场的不足5%,即471亿斤。我国每年口粮大约要5000)亿斤左右;国家不出现大的粮食减产则巳,一旦出现大的问题,就不是靠哪几个国家能解决得了的。。、—、一 另一方面,有些同志看到自1985年以来多生我国粮食生产一直们越回不前,因而感到困惑:我国粮食生产还能不能再有较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连上两个台阶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我国粮食生产究竟还有多大增产潜力?等等。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分析。_—— 一、-,③前我国粮食生产已达到的 一、。_。水平及蕴藏着的巨大潜力 我国粮食生产当今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阴匕据有关部门统计,u97年全国粮食总产卵86.66亿斤,平均亩产484斤,且各省市之间发展很不平衡.:i、在29个省市中,亩产超过70’0斤的只有上海市,亩田进600斤以上不足700斤的有湖南。江苏、一浙江。,吉林.、北京及湖北六个省市。亩产达50D斤以上不足600斤的有福建、江西。、.广东、四川、山东、辽宁及安徽。亩产仍。斤以上不足印。斤的为天津、广西、新疆及河南;其余11个省亩产只200多斤至300多斤。这一年粮食亩产低于全国平均亩产的省及自治区几乎占一半。 再从1987年主要不同粮食作物的全国平均产量看,水稻亩产为722斤,;玉米为526斤,薯类为424斤,小差只有406斤。--—— 在现有基础上,粮食产量能不能再较大幅度的增长?列宁曾经论断单位面积产量可以无限提高,那是要若干代人才能验证的。但从我国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和手段,来分析粮食的增产潜力,这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可信的_”’“’ 首先考察一下水稻的产量潜力。水稻在我国粮食作物甲播种面积最大,198-7年为4.8亿亩,是一个高产作物,一季亩产吨粮左右的高额丰产田,全国多处出现。1984年云南耿马傣侗族自治县芒佑拉枯族自治乡1.12亩梯田种杂交稻,亩产2232斤。江苏省推广杂交稻也出现过亩产1900多斤的田块。1983年,云南大理县种植常规稻滇渝1号也获得亩产.2074斤。1987年地处云南西唾的永胜公涛源基点,1.23亩D优63亩产1942.8斤。至于亩产1500斤左右的高产田块,全国更多。1981年,福建龙海县的汕优2号高产田,平均亩产17B6.2斤。广东汕头地区种植汕优S号,高产田亩产15is.4斤。湖南桂东县1975年试种南优2号,亩产 注;在写作过程中,湖南农学院吴振球副教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聘请的研究l.ffi曾福安副教授以及湖南省农业绎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Z甚剑之研究员提供了一部分高产典型材料,特致谢意.1700多斤。 1980年宁夏种植秀优57,也创造了亩产1609斤的纪录。至于1000斤以上亩产,而积更是以万亩计。1985年湖北随州市42万亩定茬杂交稻一由平1208斤。1985—1086年江苏丹阳县21.8万亩杂交稻,亩平1200斤以上】 1983—1986年常州市累计种杂交稻300万亩,亩产均在1000斤以上。1984—1986年宁夏分别种杂交粳稻5.7万门.6万及15万亩,陈均亩产突破1和0斤y-19的年猢南SO。万亩双杂吨粮田Y俩季均超过1。00斤。1988年,江苏750万亩分茬杂交稻,平均亩产1100斤。 再看小麦高产田的产量。一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一1987年播种面积约拉slg6Z亩。青海省的香日德农场在3.91亩春小麦田,创造了亩产2026.1斤的纪录。云南丽江地区也出现过亩产2000斤以上的典型。至于亩产1000斤左右至1500斤左右的高产田块,全国各地都有。青海盗水洪农场的76亩春安,平均亩产曾达到1211斤,内有3.38亩高产田,亩产1585.3斤。西藏彭波农场,1973年有11.6亩小麦亩产1339斤。河北石家庄市槐底大队,1974年1600多亩小麦亩产915.4斤,其甲达到1000斤的有400多亩。1972年山东莱阳县示范繁殖农场100多亩小麦,亩产ic63斤。1974年山西文水县开柳大队2500亩小麦,,亩产915斤,其中超1000斤的有1200亩。ID73年河南博爱县后桥大队300’亩小麦,平均亩产948.6斤。197购油菜胀县8万多亩小麦,亩产800斤以上。 再看玉米的高产纪录。198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有3。317亿亩。国外玉米最高产量每亩为2)rrun.9斤。黑龙江的光恩乡、 2.SM玉米亩产2680斤。 198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邓九梅承包的15亩地膜玉米亩产2410斤。我国的套种和复播夏玉米,大面积亩产④200—1500斤。1984年黑龙江的蔡金县和涝洲县,玉米市产已达1260斤。同年辽宁全省玉米亩平为920斤,山东省为826斤。 最后看看薯类高产典型。1987年全国薯类播种面积约1.3亿亩。我自南北薯区都出现过一批亩产万斤左右的高产记录。1980年广东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有1.381亩甘薯,平均亩产16710斤(按5比1折算干粮3342斤)。1975年山东烟台地区400万亩甘薯平均亩产3870斤(折千粮774斤),其水乳山县33.83万亩,亩产平均托02”斤(析千粮900斤),还出现了甘薯上400’0斤(抗干粮800斤)的省。 以上是我们搜集到的一些很不全面的小面积食产典型和大面积丰产片的情况。将这些与我国当前粮食产量水乎相比,不难看出,我国粮食生产还蕴藏着多么巨大的潜力! ’二。粮食生产攀登两个台阶的 增长速率波今后可能再上的水平 甲央要求我国在“七五”期间粮食产量达到,9Q0;0亿斤,“九五”末达到ID.000亿斤。登上这两个台阶粮食生产增长速率究竟有多大?到那时全国粮食平均亩产能达到什么样水平? 到1990年粮食产量达到9000亿斤卜界说5年内要增产1000亿斤粮食,每年增产2Q0亿斤。按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6亿亩计算,每年每亩增产12斤粮食,5年累计每亩增产60斤。到那时,全国平均亩产也只545斤。 到200Q年全国粮食总产达10000亿斤,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即10年增产IQ00亿斤,每年递增100亿斤,按播种面积算,每年每亩递增6斤。实现这一目标后,全国粮食平均亩产也只605斤。 由于对粮食生产形势估计上的失误,“七五”末粮食产量要登上9000亿斤这个台阶有一定困难。若把这两个台阶均放到后10年来实现。又是怎样一个增产速度呢?按16亿多亩面积算,10年中每年增产粮食200亿斤,每年每亩平均增产13斤。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不多,但耕地总面积的绝对数是大的。只要每亩增产1斤,就有16亿多斤,增产10zK就是160多亿斤。 从上述粮食高产典型可以看出,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及薯类的增产潜力是非常大的。但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及可能出发,在本世纪末及下世纪头一、二十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感谢大地为我们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更感谢我国人民和科技工作者为我们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及提供了优异的科技成果,使我国粮食作物出现了一季亩产吨粮左右,有的甚至3Q00N左右的高额产量,比较大面积亩产1500斤左右的单产,使我们为解决今后的粮食问题看到了希望。但这要一些特殊条件,当然不能以这样的指标来要求近二、三十年内的大面积生产。鉴于我国粮食平均亩产W00多斤这样一个基础,即使以万亩成千万亩计的】mo斤左右产星,也不宜作为近几十年的奋斗目标。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使全国粮食平 均亩产从现在咖叨多斤,提高至用0斤、”0斤以至m。斤,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实现这个B’示的话,我国 粮食总产就可分别达到10000亿斤,11600亿斤及13000亿斤。 就具体作物讲,水稻从现在的亩产平均700来斤提高到800—900斤,王米从亩产52O多斤提高到600一80Q斤,小麦及薯类由市产40Q来斤提高到500—700斤,就了i八L实现或者接近全用粮食平均成””600斤、700 斤和800斤B标。 就工作重点讲,除继续抓现在的高产地区及产量较高的作物外,重在度抓低产地区及产量比较低的作 物。因愈是低产区和产量还不高的作物,增产潜力愈大,上得会更快。 目前,世界上有的国家玉米平均亩产已达1048斤,稻谷924斤,小@34.5斤。M、三十年后我国达到上述的单产水平。与这些离产国家现在的单产相比.除水稻接近他们的产量水平外,其它只能算甲等产量。 三、挖掘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关健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达到的水平,与它蕴藏着的巨大潜力相比,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限制了这种潜力的发挥呢?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挖掘这种增产潜力呢?我们认为主要限制因子是没有继续创造足够的条件,使这种增产潜力得以涌流出来。要使我国已拥有的粮食增产潜力转变为现实,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要使人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规农业生产。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甲的地位和作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已有很多精辟论述,在实践上也有过因农业上不去,保济比例失调。而不得不进行大的调整的教训,为什么还会对农业不重视呢?人们在谈到我国国情时常爱讲n亿人口,8亿农民,但在资金及物资分配上,农业占的比例总是很少,理由是农业效益低。农业生产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大,一年多数只能种一、二季,遇上旱涝病虫灾害还要歉收,不象现代化工厂那样产品以日或小时计。但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又离不开农业。我国属低收人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了,群众承受不了,、低了又刺激不了农民的来产积极性,这球决定了我国对农业要实行一些特殊保护政策。“再是在农业出现大丰收年时要作具体分析:是特殊年景在某种程度上得助于天,还是由于创造了使增产潜力得以不断涌流的条件。前者属于不稳定因素。湖南粮食最高年产量出现在1983年,那年10月初晚稻齐穗,同样获得高产,而该省寒露风一般出现在9月中旬。来得早为9月上旬,迟则g月下旬,10月上旬无冷害出现,10年难得一遇。全国粮食最高年产是1$84年·也是比较风调雨顺。如果冷静分析,就可避免过分乐观的估计,而来取不恰当的作法t (二)要使农民安心农业生产。1978年以来。农业上采取联产承包,扭转了过去有意搞平均分配的作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接着又提高了粮价,农民比较安心农业生产了,一直到1984年,粮食连年丰收。但后来没有进一步采取措施,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住,特别是近年的涨价风,严重影响了粮农的生产热情。为此工必须采取一切办法使农民安心农业生产“。又由于农村人口的生死婚嫁等原因,农户上地使用权难以较长期保持稳定,农民在经营甲短期行为多,不愿进行较长远一点的投资,更不要说较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了。因此,在进一步完善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应制定一些鼓励联户投资兴建短期内能见效的农田基本建设,位因地制宜地购置一些农用机械设备,以增加农业后劲和提高劳动效率。那种把公有制与大锅饭等同起来是一种有害的误解,主要是分配政策及经营规模要适应管理水平问题。 8亿农民搞饭吃这一状况是要改变的,这只能在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前提下有步骤地把劳力向养殖业、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当地具备资源的工业以及服务行业转移。这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湖而就。商品经济发达与否,主要取决于工农业的生产水平。当然,商品的流通能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超过了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就会增加甲间费用,加剧涨价风。 (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欧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了,俩夫妇就能耕种几千亩地,收入比我国农民高得多,但国家每年仍要给予农业一定补贴。近年,美英等国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提出要削减补贴金额,遭到农业经营主的反对。一旦这些国家采取上述概&,农业生产就会下降。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这样低,不增加对农业的投人,怎么行呢! (四)离在农民中开间音色的技术培训。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1000斤左右的品种及栽培技术,均已具备,要把这种巨大的增产潜力挖掘出来,除满足物资及资金等条件外,应大力抓农民的技术培训。当70年代杂交水稻刚培育成瑜时,为了使农民尽快掌握复杂的繁殖制种及栽培技术,湖南开展了大规模培训。他们很快学会了,不仅对本省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支援了不少兄弟省。80年代,江苏为了推广杂交稻亩产千斤高产栽培模式,采用一张图、一本书、一部电影,向农民普及,全省杂交稻很快突破亩产10Q0斤。这说明我国农民是能够较快学会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当前只要把粮食g产栽培技术用恰当的形式,广泛传播给农民,不要多久,粮食产量就能大幅度提高。 (五)器加强农田水利塞*@馒。建国以来,我国搞了很多大、甲、小型水利工程,’对保证农业丰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行联产承包后,由于缺乏在新形势下组织较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甚至对原有工程也放松了维修管理,加上有一段时期不少地方对森林乱砍乱伐,旱涝灾害损失有扩大趋势。为了保证农业长期稳定增产,巨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首先是加强对现有工程的维修管理,提高效益,提高旱涝保收率。 (大)担加强纪他邀林工作。过去我们对修水库是比较重视的,但对森林这个无形活水库认识不足。云南有个石屏县,离城20多里有个四周环山的宝秀坝。1958年以前满山郁郁葱葱,沿山有5一8股泉水,周年均有一车水流量,除保证数万亩农田灌溉外,还形成了一个数百亩的赤瑞湖。在大炼钢铁时林木被砍掉了,泉水没有了,湖也干了,后来只得从几十里以外引水挖渠港田。这类例子各省都有。这种无形水库既不占地,也无须维修管理,实在值得提倡。当然,这项全设极效较慢,但必须尽快着手抓起来。 (七)再抓农村的沼气够健源自设。我国各地每年造林不少,砍伐也不少。滥伐的原因很多,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对策。其甲重要原因之一,是烧柴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前些年抓了一下沼气推广,有的效果不错,应进一步完善,使其在农村普遍应用一。男外,还要根据各地的有利资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使森林得到有效保护。、- (八)各行各业基关心和里护农业。这里讲的关心和爱护农业,被不是要拿过翻B样出人出物出钱,而是首先要珍惜粮食来之不易。每人一天少浪费一两粮。一个月全国就有30多亿斤。另,方面,与一 展的 。再 农业 得增 很好 (十)再把农业科研工作泪在突出地位。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在良种培育、栽培技术改进、改土施肥及病虫防治等方面,均作出了显著成绩,有的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农业持续增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农业科研工作不仅条件艰苦,由于农业效益低,在奖金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比起有的部门是有差距的,近年农技人员跳出“农门”的思想又有所抬头。因此,应想法切实改善他们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为我国农业的全面丰收,特别是粮食的丰收,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论我国粮食生产的增产潜力@娄希祉$中国农业科学院 @万祟翠$农业部 @李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作者:臧秀法;李馨;李世柱;王海翔;黄文明;刘颖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养分;秸秆覆盖
-
农用拖拉机喷油泵总成维修思路探讨
作者:王海翔;李世柱;李馨;黄文明;臧秀法;刘岩;刘颖
关键词:拖拉机;喷油泵总成;维修;调试
-
省域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政策制度需求与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刘颖;李世柱;王海翔;黄文明;臧秀法;李馨;牟雪雷;冀国辉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政策;体系建设
-
137份云南省地方稻抗白叶枯病多菌系多基因鉴定
作者:李玉琢;陈玲;张敦宇;管娟;张云;钟巧芳;殷富有;李馨;杨顺发;王波;程在全;罗琼;肖素勤
关键词:云南地方稻;白叶枯病;表型鉴定;基因分析;广谱抗病
-
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作者:黄文明;李馨;侯云涛;臧秀法
关键词:秸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秸秆利用
-
黑龙江省高端智能旱田农机装备现状分析
作者:臧秀法;黄文明;李世柱;王海翔;李馨;刘颖
关键词:智能;高端;智能旱田农机;现状;建议
-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设备维护保养的若干建议
作者:黄文明;李馨;刘岩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