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朱坚

作者: 朱坚;彭华;李尝君;蔡佳佩;纪雄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施肥;养分吸收;双季稻

期刊名称: 湖南农业科学

ISSN: 1006-060X

年卷期: 2018 年 05 期

页码: 28-32

摘要: 为了解决双季稻氮、磷肥料施用过量、养分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在典型双季稻区设置不同氮、磷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的产量效应和养分吸收进行分析,探讨合理的施肥量,为双季稻施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施肥显著影响水稻稻谷产量与秸秆生物量,水稻植株体氮、磷含量和积累总量随施肥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早稻氮(N,下同)、磷(P_2O_5,下同)施肥量分别在150和90 kg/hm~2,晚稻氮、磷施肥量分别在180和90 kg/hm~2范围内时,稻谷产量与秸秆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超过该施肥量,对稻谷产量水稻增产没有显著效果。(2)区域早稻理论最高产量对应的氮、磷量分别为158.5和100.2 kg/hm~2,晚稻理论最高产量对应的氮、磷量为190.1和77.5 kg/hm~2。(3)稻田生态系统每年接受环境中氮、磷养分达108.1和29.8 kg/hm~2。

分类号: S511.42

  • 相关文献

[1]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汤雷雷,万开元,李祖章,陈防. 2011

[2]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 刘磊,廖萍,王海媛,张俊,曾勇军,黄山. 2020

[3]有机替代配方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吴腾飞,邓婷,李泽钰,曾招兵,张木,李海锋. 2024

[4]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浙南双季稻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张禹,张文勇,张佳佳,陈照明. 2023

[5]绿肥配施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庾振宇,方畅宇,刘芳禧,张江林,高雅洁,鲁艳红,廖育林,屠乃美,聂军. 2023

[6]湘北双季稻区种植翻压紫云英的氮肥减施效应. 王慧,周国朋,常单娜,高嵩涓,刘蕊,廖育林,鲁艳红,曾闹华,聂军,曹卫东. 2022

[7]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对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逄焕成,唐海明,杨光立,李玉义,肖小平,汤文光,陈阜,任天志. 2013

[8]水稻氮磷肥料减施途径研究. 侯红乾,刘秀梅,刘光荣,黄永兰,杨俊诚,文石林,邵彩虹,程正新. 2011

[9]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和关键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孙继民,刘杰,汪柯,李超,程凯凯,李微艳,孙耿. 2017

[10]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文勇,陈光辉,陈照明. 2024

[11]广西旱地甘蔗养分吸收参数研究——第1报 甘蔗N素养分吸收参数的研究. 朱秋珍,苏群忠. 1996

[12]丹参施肥数学模型研究. 翟彩霞,温春秀,张彦才,王丽英,李巧云,陈丽莉. 2009

[13]施肥对油菜菌核病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肖荣英,戴志刚,连子文,刘梦真,董志超,李银水. 2019

[14]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菠萝蜜幼苗光合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苏兰茜,白亭玉,鱼欢,吴刚,谭乐和. 2020

[15]鲁中典型种植区设施番茄养分供需特征研究. 魏建林,谭德水,宋效宗,李燕,李国生,韩云堂,崔荣宗. 2020

[16]不同施肥方式对上海青生长、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 张兆辉,左恩强,姜玉萍,陈春宏. 2013

[17]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生物量累积、分配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辉,马洪波,朱德进,黄卉,宁运旺,张永春. 2012

[18]等氮条件下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杨峰,闫秋艳,鲁晋秀,李峰,王苗,董飞. 2016

[19]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两系杂交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戴平安,郑圣先,黄科延,廖育林. 2006

[20]不同耕作方式和肥料种类对花生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运红,毛家伟,刘小奇,钱凯,杨明堤,李丙奇,徐祺豪.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