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文斌

作者: 吴文斌;余强毅;陆苗;项铭涛;谢安坤;杨鹏;唐华俊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耕地;复种指数;格局与过程;功能与效应;优化调控;权衡;可持续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8 年 09 期

页码: 1681-169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当前耕地外延式扩展难以满足、粮食单产提升难度加大的新形势下,提升耕地复种指数、走耕地内涵式集约利用模式,是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农业土地系统科学视角出发,系统总结了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总体研究框架和核心研究内容,全面梳理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第一,格局与过程探测是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重要基础。不仅要关注耕地潜在或实际复种指数的数量、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其时空变化过程,更要关注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空间,科学描述可挖掘的复种潜力。第二,功能与效应分析是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核心内容。现有研究多聚焦耕地复种指数提升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作用,复种指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微观试验性研究为主;迫切需要建立综合效应分析框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尺度揭示耕地复种指数对区域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和反馈机制。第三,优化调控是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关键任务。科学提出可持续挖掘和提升耕地复种潜力的策略,重点强化可持续性评估、障碍性因子分析和系统性优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追求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权衡协调,以建立人地和谐、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耕地复种本质上反映了复杂的"人-地"耦合关系,多数据、多尺度、多模型和多方法的综合研究将是未来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会促进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交叉和集成研究。

分类号: F323.211

  • 相关文献

[1]西南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和发展潜力分析. 赵永敢,李玉义,逄焕成,任天志,王龙昌. 2010

[2]三亚市耕地质量状况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陈川峰,雷菲,潘孝忠,张冬明. 2019

[3]基于农户角度的吉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析. 刘文明. 2018

[4]内蒙古荒漠草原短花针茅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草地经营方式的响应. 刘文亭,卫智军,吕世杰,白玉婷,肖嘉圃,代景忠,孙世贤. 2016

[5]IPCC特别报告SRCCL关于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新认知与启示. 许吟隆,赵运成,翟盘茂. 2020

[6]干旱地区抗虫棉源库调控及优化途径研究. 梁哲军,赵海祯,齐宏立,王玉香,聂安全. 2003

[7]东南丘陵山区市域农业生产适宜性分析及空间优化调控-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罗莎莎,王旭东,赖庆标,许标文. 2022

[8]辽东山区蒙古栎近熟林林分结构特征及优化调控. 董莉莉,汪成成,赵济川,刘红民,王建军,刘怡菲,高英旭. 2022

[9]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 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周兴兵. 2016

[10]转Bt基因抗虫棉源库关系及调控效应研究. 赵海祯,梁哲军,齐宏立,王玉香,聂安全,范志杰. 2003

[11]中国城市化、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和空间格局的变化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县域面板数据. 蒋黎,崔凯. 2014

[12]基于遥感技术的耕地复种指数研究进展. 唐鹏钦,姚艳敏,吴文斌,杨鹏. 2010

[13]复种指数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张伟,李爱农,雷光斌. 2015

[14]全国县域复种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淮贺举,李奇峰,王小慧,胡海棠,李存军. 2021

[15]耕地复种差研究进展. 余强毅,项铭涛,谢安坤,申格,杨鹏,吴文斌. 2018

[16]利用STARFM模型提高复杂地表下复种指数遥感提取精度. 张伟,李玮,陶冠宏,李爱农,覃志豪,雷光斌,陈艺曦. 2020

[17]种植结构"趋粮化":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彭长生,黄兴宇,钟钰. 2024

[18]淮北棉区棉花生产现状及对策. 崔小平,王卫军,孙宝林,陈立昶. 2010

[19]机械套种包衣玉米对北疆农作制度的影响分析. 肖华,刘景德,王文静,朱继正. 2002

[20]基于小波变换的华北平原耕地复种指数提取. 唐鹏钦,吴文斌,姚艳敏,杨鹏.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