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Glycine soja)YD63和栽培大豆(G. max)ZD19茎秆解剖结构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要燕杰

作者: 要燕杰;油清波;赵为;郭葳;沈欣杰;李祥;张永兴;周蓉;赵剑;周新安;矫永庆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解剖结构;进化;抗性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199-20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韧皮纤维壁、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何真,韵晓东,武凯,姬虎太,常建忠,乔麟轶,郑军. 2015

[2]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的比较. 徐豹,庄炳昌,路琴华,吕景良. 1989

[3]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分布及定植特征. 肖佳雷,姜立超,尹静,来永才,李炜,毕影东,刘明,刘淼. 2015

[4]中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种胚超氧物歧化酶的酶谱型及其地理分布. 徐豹,庄炳昌,路琴华. 1990

[5]大豆属Soja亚属植物花粉形态的比较观察. 庄炳昌,王玉民,徐豹,席以珍. 1997

[6]中国不同纬度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的RAPD分析. 庄炳昌,王玉民,徐豹,惠东威,顾京,陈受宜. 1994

[7]野生大豆*栽培大豆RIL群体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SNP偏分离分析. 刘德泉,聂波涛,邱红梅,陈亮,陈健,崔正果,姬文秀,王跃强. 2023

[8]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 赵洪锟,王玉民,李启云,张明,庄炳昌. 2001

[9]野生和栽培大豆种质油脂组成特点及其与演化的关系. 陈影,张晟瑞,王岚,王连铮,李斌,孙君明. 2019

[10]野生大豆细胞质有益基因转移的遗传研究. 王瑞霞,李玉清,邱丽娟,郑翠明. 2009

[11]东北地区大豆种间杂交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杨光宇. 1997

[12]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rDNA ITS1区的研究. 顾京,惠东威,庄炳昌,宋文源,徐豹,陈受宜. 1994

[13]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AFLP分析. 赵洪锟,庄炳昌,王玉民,李启云. 2000

[14]黑龙江省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高异黄酮种质资源筛选. 林红,来永才,齐宁,李辉,张晓波,杨雪峰. 2005

[15]用SSR标记进行野生大豆耐碱基因定位及QTL分析. 李小威,董志敏,赵洪锟,张春宝,董英山. 2010

[16]中俄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小明,刘丽君,唐晓飞,杨喆,高明杰,张雷,蒲国峰,范海金. 2008

[17]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杨光宇,郑惠玉,韩春凤,胡金海. 1993

[18]野生与栽培大豆某些性状的比较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利用(英文). 王岚. 2010

[19]不同进化型大豆花的结构研究. 陆静梅,刘友良,历锡亮,胡波,庄炳昌,朱长甫. 1997

[20]基于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候选基因的SNP位点遗传变异分析. 李英慧,袁翠平,张辰,李伟,南海洋,常汝镇,邱丽娟.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