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郭金瑞 1 ; 宋振伟 2 ; 高洪军 2 ; 闫孝贡 2 ; 朱平 2 ; 任军 3 ;
作者机构: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物理特性;土壤水分;温度;种植模式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17 年 02 期
页码: 226-23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合理耕层能够提高土壤应对气候变化的缓冲能力,有利于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关系,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水热环境。借助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以及大豆连作等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物理性状与土壤水热特征评价。土壤采样分析与田间水热定位观测发现,玉米连作处理与玉米-大豆轮作和大豆连作处理相比,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P<0.05),其中0~10 cm土壤层次下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2.9%和19.8%,10~20 cm层次分别低21.4%和23.2%,20~40 cm层次分别降低23.9%和29.2%,40~60 cm层次则分别降低20.3%和25.2%;玉米连作处理可显著提高5~6月份土壤水分储量,特别是0~40 cm土层下,玉米连作处理分别比玉米-大豆轮作和大豆连作处理高6.5%和6.3%、3.6%和3.4%,且差异显著,而玉米连作处理下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有利于促进作物前期生长和后期群体质量改善;从0~30 cm土壤温度来看,不同处理间全生育期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长期玉米连作配合合理施肥可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储量,促进作物前期生长发育。
- 相关文献
[1]基于节本增效的东北松嫩平原玉米种植模式评价. 徐北春,刘慧涛,杨双,吴迪,徐晓红,舒坤良. 2018
[2]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光伏+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高明,田子玉,高峰,谭化,穆楠,王佳江,赵泽民. 2019
[3]吉林省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陈小姝,王绍伦,刘海龙,吕永超,高华援,杨富军,李春雨,孙晓苹,宁洽,沈海波,张志民,王礼斌. 2019
[4]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 王洪媛,李俊改,樊秉乾,骆晓声,彭畅,翟丽梅,李虎,马林,刘宏斌. 2021
[5]播期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杨菲,李洪霄,宫庆友,张晗菡,李海涛,刘霞. 2019
[6]不同高低畦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周江明,韩小伟,田雪慧,武利峰,高英波,李明军,李伟,李树兵,郝延杰,韩哲,高琪. 2024
[7]种植模式对高密度下不同耐密性大豆品种根形态的影响. 王冬昭,饶德民,李琪瑞,程彤,于德彬,孟凡钢,赵婧,闫晓艳,邱强,张伟. 2023
[8]不同花生棉花间作配比下的土壤养分、作物产量和收益研究. 杨菲,刘霞,李海涛,杨中旭,张正. 2021
[9]都市近郊中低产田鲜食玉米/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夏海勇,丁照华,董希文,孔玮琳,汤艳艳,张正. 2016
[10]玉米留茬深松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Liu Wu-ren,刘武仁,Zheng Jin-Yu,郑金玉,Luo Yang,罗洋. 2012
[11]玉米条带深松高茬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李伟堂. 2006
[12]半干旱区不同覆盖栽培措施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吴杨,王永军,贾志宽. 2017
[13]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利用效率的研究. 李瑞平,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王浩,刘武仁. 2015
[14]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 2014
[15]水分胁迫下保水剂对廊坊杨苗木生长特征的影响. 陈宝玉,王洪君,杨建,黄选瑞. 2009
[16]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高洪军,朱平,彭畅,张秀芝,李强,张卫建. 2015
[17]保水剂对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的影响. 陈宝玉,王洪君,滕轶,孙海芹,杨建,黄选瑞. 2008
[18]不同方式周年覆盖对黄土高原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的调控效应. 吴杨,贾志宽,边少锋,王永军. 2018
[19]降解地膜在玉米膜下滴灌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杨迎春,高玉山,孙云云,窦金刚,刘慧涛. 2013
[20]深松对三江平原春玉米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郑培峰,张晓龙,司雨,吕艳杰,王立春,王永军.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其节肥潜力的影响
作者:刘熙明;袁静超;梁尧;刘剑钊;任军;高强;冯国忠;蔡红光
关键词:还田方式;还田量;腐解特征;养分释放
-
东北薄层黑土区协调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
作者:孔丽丽;尹彩侠;张磊;刘志全;侯云鹏;高洪军;徐新朋
关键词:黑土区;玉米产量;环境效应;控释氮肥;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平衡
-
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黑土N2O排放的影响
作者:王昊;胡荣桂;林杉;高洪军;徐明岗;张文菊;邬磊
关键词:长期施肥;碳氮组分;N2O;土壤团聚体;偏最小二乘法路径分析模型(PLS-PM)
-
长期化肥有机替代对黑土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高纪超;李强;朱平;彭畅;张秀芝;高洪军;焦云飞;张宇航;武俊男;徐灵颍
关键词:黑土;化肥;有机肥;长期定位;酶活性
-
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作者:李双翼;侯淑艳;窦森;高洪军;董炜华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胡敏酸结构;腐殖质组分
-
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作者:刘婷慧;范围;闫金垚;张畅;张水梅;程松;袁静超;刘剑钊;任军;梁尧;蔡红光
关键词:黑土;秸秆;生物炭;有机碳;全氮;团聚体
-
松嫩平原不同耕地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及腐殖物质分布特征对比研究
作者:高纪超;朱平;李强;彭畅;张秀芝;焦云飞;高洪军;武俊男;杨洋
关键词:土壤剖面;土壤腐殖物质;土壤有机质;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