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POMC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林 1 ; 邹世平 2 ; 艾晓辉 2 ; 吴涛 3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3.武汉工业学院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关键词: 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POM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遗传标记

期刊名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421

年卷期: 2012 年 31 卷 05 期

页码: 123-12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种群(太湖鳖种群、沙鳖种群、台湾鳖种群和黄河鳖种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并对所测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SNP位点,并对所得的SNP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所扩增的POM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均为786bp;以megalign软件比较分析4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发现该序列中共有15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经过验证,第129位核苷酸的变异为台湾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441位核苷酸变异为太湖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168和396位核苷酸为黄河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第531和618位核苷酸为沙鳖种群不同于其他种群的变异。结果表明,中华鳖的POMC基因存在多态性,不同地理种群中华鳖POMC基因均有各自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以作为区分中华鳖的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遗传标记。

  • 相关文献

[1]4个不同地理群体中华鳖pomc基因PCR-RFLP分析. 张林,吴涛,何力. 2013

[2]刀鲚POMC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应激应答. 杜富宽,徐钢春,黎燕,练青平,徐跑. 2017

[3]中华鳖的初次应答与回忆应答规律. 杨先乐,蔡完其,周剑光,艾晓辉. 2000

[4]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的分析. 沈锦玉,潘晓艺,余旭平,尹文林,曹铮,吴颖蕾. 2007

[5]我国中华鳖种苗产业调查与发展战略. 张振东,刘夕姿,肖友红. 2016

[6]口灌氟苯尼考对中华鳖组织损伤的病理学研究. 张永刚,王政,邢丽红,李兆新,张大海,李先国,吴薇,刘莹. 2023

[7]中华鳖Wnt4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张英萍,凌晨,王利华,沙航,邹桂伟,胥焘,罗相忠,梁宏伟. 2020

[8]中华鳖figlα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性腺中的表达分析. 赵岩岩,李伟,吴栩灵,朱新平,徐红艳. 2019

[9]3种品系中华鳖的肌肉品质分析与评价. 喻亚丽,周运涛,唐雨甜,文平,何力,吕磊,刘新民. 2019

[10]四种有益微生物对中华鳖养殖水体的改良作用. 王晓斌,李本旺,李宗承,王广军,牟希东,王海英,刘邦辉. 2011

[11]中华鳖dazl基因克隆及在生殖细胞中的表达. 唐舟凯,张飘逸,储张杰,朱新平,李伟,吴栩灵,徐红艳. 2019

[12]中华鳖5个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吴聪聪,姜群,张晓君,李伟,纪利芹,刘晓莉,朱新平,陈辰. 2024

[13]投喂3种不同饲料的中华鳖品质比较分析及评价. 李本旺,黄启成,莫介化,王广军,李宗承,牟希东,莫斌胜,王晓斌. 2012

[14]中华鳖vasa基因克隆及在卵母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张飘逸,李伟,朱新平,洪孝友,陈昆慈,徐红艳. 2017

[15]鳖的体重、年龄及营养状况对中华鳖免疫应答的影响. 杨先乐,周剑光,艾晓辉,柯福恩. 1999

[16]中华鳖组蛋白H2A变体克隆及其在卵母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祝骏贤,陈辰,刘晓莉,王亚坤,雷骆,洪孝友,于凌云,徐红艳,李伟,朱新平. 2021

[17]改良的QuEChERS与HPLC-HESI/MS/MS同时测定中华鳖组织中氯硝柳胺和酰胺醇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 刘永涛,董靖,杨秋红,余琳雪,杨移斌,何力,艾晓辉. 2017

[18]中华鳖3个选育群体的生长对比. 肖凤芳,李伟,洪孝友,朱阿莉,朱新平,史燕,黄启成. 2014

[19]中华鳖对T3菌苗的回忆应答. 杨先乐,周剑光,蔡完其,艾晓辉,杨志美. 2000

[20]中华鳖对T3菌苗抗原的免疫应答. 杨先乐,周剑光,柯福恩.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