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陆维忠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核不育基因;杂种;遗传效应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1985 年 02 期
页码: 39-41
摘要: 本试验目的在于通过对普遍小麦(Tr.aestivum)细胞质,Ta1核不育基因和携有Ta1核不育基因的母体细胞质以及携有Ms不育基因的提莫菲维(Tr.timopheevi)细胞质之间的遗传效应比较,探索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利用前景。供试材料以扬麦3号,Ta1扬麦3号不育株和Ta1扬麦3号可育株以及Ms扬麦3号等为母本,以普通小麦品种(系)6900,宁麦4号,宁麦7208和扬麦4号等为父本,于1983年冬季在温室进行人工杂交,1984年1月中旬在南京春播。播种前种子用1%的过氧化氢(H_2O_2)进行打破休眠期处理,单粒点播,行长4尺,行距8寸,株距2寸,二行区,重复三次,顺序排列。播种时施入少量种肥,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6月中旬成熟。初步试验结果如下: (一)ta1核不育基因对杂种一代的影响 将携有Ta1核不育基因的不育株和携有ta1基因的可育株与同一父本进行杂交,共二者之间的杂种一代的性状差异,作为Ta1不育基因的遗传性差异(在排除环境差异的情况下),结果列于表1。由
- 相关文献
[1]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基因的SRAP标记. 陈锋,张洁夫,陈松,顾慧,戚存扣. 2007
[2]脆茎基因在水稻亚种间杂种后代中的遗传. 吕川根,宗寿余,赵凌,漆庆明,邹江石,池桥宏. 2004
[3]梨杂种后代结果习性及童区与成年区叶片光合作用差异比较. 李晓刚,杨青松,蔺经,常有宏,王中华. 2013
[4]玉米雄穗主要性状研究进展. 贾波,谢庆春,蒋学祥,沈业松,刘畅. 2016
[5]蚕豆6*6双列杂交子代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赵娜,缪亚梅,薛冬,葛红,陈满峰,顾春燕,汪凯华,王学军. 2020
[6]玉米胚乳突变基因ae的遗传效应. 袁建华,陈艳萍,张跃中,陈静. 2005
[7]陆地棉棉铃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许乃银,邹奎,陈旭升,肖松华,狄佳春,刘剑光. 2005
[8]辣(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基因的遗传效应. 王述彬,刘金兵,潘宝贵. 2006
[9]陆地棉低毒Bt基因对棉铃虫抗性的遗传效应分析. 陈旭升,狄佳春,赵亮. 2016
[10]小麦Rht3基因遗传效应的研究. 周文春,赵寅槐,邹明烈,王苏,王书文,顾铭洪. 1993
[11]高品质棉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 张香桂,倪万潮,沈新莲,张保龙,杨郁文,徐英俊,姚姝. 2007
[12]辣椒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在杂种一代中的遗传效应. 钱芝龙,孙洁波,丁犁平,袁彩尧.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黑粒小麦宁0726种皮颜色的遗传分析
作者:杨学明;周淼平;姚金保;张鹏;杨丹;姚国才;马鸿翔;陆维忠
关键词:黑粒小麦;种皮;色泽;遗传
-
宁麦20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作者:姚金保;陆维忠;马鸿翔;周淼平;张旭;任丽娟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
-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宁麦20的选育
作者:陆维忠;姚金保;马鸿翔
关键词:宁麦20;产量;赤霉病;优质
-
小麦新品种生选6号的丰产稳产性和赤霉病抗性分析
作者:姚金保;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生选6号;丰产稳产性;赤霉病;分子标记
-
小麦赤霉病抗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利用
作者: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分子标记;QTL定位;标记辅助育种
-
亚细亚镰孢菌产碱性蛋白酶与致病力的相关性
作者:张旭;马鸿翔;温云平;余桂红;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亚细亚镰孢菌;致病性;碱性蛋白酶
-
江淮流域小麦赤霉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作者:张旭;邢锦城;马鸿翔;温云平;陆维忠;袁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RAPD;AFLP;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