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于洪久 1 ; 王根林 1 ; 段衍 1 ; 刘峥宇 1 ; 时妍 1 ; 刘沣漫 1 ; 王伟 1 ; 邱广伟 1 ; 孙磊 1 ; 李玉梅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绥滨农场;黑龙江北大荒现代农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关键词: 秸秆还田;耕作;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深度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4 年 001 期
页码: 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 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 5 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 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 μm微团聚体和<53 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 250~2000 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 19.43%与 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 相关文献
[1]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秸秆深埋还田黑土剖面DOC组分结构变化特征.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徐明岗,Gilles Colinet,宿庆瑞,郝小雨,朱宝国. 2022
[2]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微生物量与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 韩紫璇,房静静,武雪萍,姜宇,宋霄君,刘晓彤. 2023
[3]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连作玉米田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 2018
[4]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的影响. 李玉梅,王根林,孟祥海,李艳,胡颖慧,金梁,王伟,蔡姗姗,李承阳,魏丹. 2018
[5]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草甸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李玉梅,王根林,孟祥海,胡颖慧,王伟,李建英,张冬梅. 2021
[6]秸秆覆盖休耕对土壤C、N、P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王根林,段衍,刘峥宇,王译阳,刘沣漫,孙磊,李玉梅. 2024
[7]风化褐煤对苏打盐碱土水稳性团聚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顾鑫. 2022
[8]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赵炳地,张久明,朱莹雪,匡恩俊,袁佳慧,迟凤琴,孙磊,李宁. 2025
[9]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秋菊,焦峰,刘峰,常本超,姜辉,姜宇,米刚,周鑫. 2018
[10]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部分物理特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英文). 林蔚刚,吴俊江,刘丽君,钟鹏,董德健,林相丰,孙长锁. 2010
[11]黑土稻田连续深耕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大田试验. 王秋菊,高中超,张劲松,常本超,姜辉,孙兵,郭中原,贾会彬,焦峰,刘峰. 2017
[12]不同机械深耕的改土及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效果. 高中超,宋柏权,王翠玲,高文超,张丽丽,孙磊,郝小雨,刘峰. 2018
[13]几种耕作措施对华北潮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袁丽伟,刘桂兰,杨志臣,曾宪楠. 2013
[14]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韩永武. 2016
[15]稻壳深施改良苏打碱土理化性质长期效应. 王秋菊,刘峰,常本超,新家宪,刘艳霞,姜辉,焦峰. 2018
[16]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钙土物理性质和产量的影响. 高盼,徐莹莹,杨慧莹,刘玉涛,王宇先,王俊河. 2017
[17]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麒,曾宪楠,孙羽,卞景阳,冯延江,王萍. 2010
[18]水稻秸秆还田下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曾宪楠,王麒,孙羽,宋秋来,冯延江,袁媛. 2016
[19]保护性耕作对贫瘠型黑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张喜林,魏丹,张丽莉. 2009
[20]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朱宝国.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增施菌渣的响应
作者:张楠;潘雪;刘杰;于洪久;张博;杜海伦;刘沣漫;郝帅
关键词:白浆土;菌渣;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土壤改良
-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作者:赵炳地;张久明;朱莹雪;匡恩俊;袁佳慧;迟凤琴;孙磊;李宁
关键词:秸秆还田量;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有机碳贡献率
-
智慧农业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怀鹏;邱广伟;田国奎;孙继英;李明;尹雪巍;王立春
关键词:马铃薯;智慧农业;生产应用;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
呼玛县大豆产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响应
作者:李伟杰;王蕊;孙志玲;黄剑楠;鄂文曌;伊海龙;蔡姗姗;王伟
关键词:呼玛县;大豆;产量;养分分级;依存率
-
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作者:郝小雨;马星竹;周宝库;孙磊;匡恩俊;郑雨;赵月;常本超
关键词:化肥;减施增效;高效施肥技术;黑龙江省;黑土
-
秸秆覆盖休耕对土壤C、N、P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作者:王根林;段衍;刘峥宇;王译阳;刘沣漫;孙磊;李玉梅
关键词:秸秆还田;基因芯片;土壤元素循环;微生物功能;耕作
-
基于3DEEM-PARAFAC方法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WSOC的组分与荧光特征分析
作者:王楠楠;孙冬梅;李玉梅
关键词:水溶性有机碳(WSOC);耕作方法;秸秆还田;3DEEM-PARAF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