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和主要病害抗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郭美玲 1 ; 刘成贵 1 ; 李灿东 1 ; 王志新 1 ; 郑伟 1 ; 张振宇 1 ; 陈维元 2 ; 郭泰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

关键词: 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灰斑病;根腐病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6 年 32 卷 09 期

页码: 66-70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为了研究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与主要病害(灰斑病、根腐病)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年代18个同熟期的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深入系统的开展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粒茎比的变化趋势为逐年累加提高,变化幅度为0.44~0.88,极差为0.44,增长速度为0.73%,是品种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种对灰斑病抗性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抗病能力总体呈逐步增强的趋势,说明灰斑病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20世纪50、60年代品种均表现感灰斑病,70年代品种抗感交替过渡,到80年代以后的品种全部表现为中抗或抗灰斑病。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除个别品种(‘绥农4’、‘合丰45、55’、‘黑农48’)抗性水平突出外多数品种抗病性较差,抗病能力总体呈阶段性提高的趋势,其中抗病品种占22.22%,感病品种占77.78%。说明根腐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当前育种与生产亟待解决的病害。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对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分析. 吴秀红. 2004

[2]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蛋白质与脂肪及蛋脂总和变化分析. 郭美玲,刘成贵,李灿东,王志新,郑伟,张振宇,陈维元. 2015

[3]大豆转化系数的研究——Ⅱ.大豆杂交后代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的遗传研究. 张桂茹,杜维广,栾晓燕,谷秀芝,满为群,陈怡,王彬如,黄承运. 1992

[4]三江平原不同苜蓿品种生长及生产特性研究. 冯鹏,石凤善,王谦玉,贾会彬. 2012

[5]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 丁俊杰,顾鑫,杨晓贺,胡国华,陈庆山,刘春燕,申宏波. 2011

[6]大豆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高雪冬,李灿东,顾鑫,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刘伟,孟庆英,邱磊. 2020

[7]大豆灰斑病和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及症状分析. 高雪冬,李灿东,顾鑫,杨晓贺,张茂明,姚亮亮,刘伟,孟庆英,邱磊. 2020

[8]黑龙江省即将推广的大豆新品种(系)对灰斑病抗病性鉴定. 马淑梅,李宝英,高学文,穆继英. 1993

[9]大豆灰斑病种质资源的SI分析. 金振国. 2008

[10]黑河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变化的研究. 贾鸿昌. 2009

[11]原生境野生大豆灰斑病抗性评价与发掘. 杨雪峰,齐宁,林红,刘广阳,王晓楠. 2012

[12]大豆抗灰斑病新抗源的选育及利用. 郭泰,刘忠堂,齐宁,张荣昌. 1996

[13]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情况分析. 吴秀红,文景芝,马淑梅,丁俊杰,郑天祺,王洪武. 2004

[14]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 马淑梅,丁俊杰,郑天琪. 2002

[15]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吴俊江,刘丽君,高明杰,夏凯,王德刚,郭强. 2001

[16]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后代抗灰斑病鉴定筛选. 杨雪峰,齐宁,林红,刘广阳,李宝英. 2005

[17]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双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鉴定. 申宏波,文景芝,苗兴芬,丁俊杰,顾鑫,郑天琪,马淑梅. 2007

[18]大豆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马淑梅,李宝英. 1997

[19]大豆亲本材料灰斑病抗性评价. 薛红. 2009

[20]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初报. 丁俊杰,文景芝,胡国华,陈庆山,刘春艳,顾鑫,郑天琪.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