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周超 1 ; 王俊强 1 ; 韩业辉 1 ; 马宝新 1 ; 刘海燕 1 ; 孙善文 1 ; 许健 1 ; 于运凯 1 ; 徐婷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关键词: 嫩单31号;玉米;杂交种;选育;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 农业科技通讯
ISSN: 1000-6400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166-168
摘要: 嫩单31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2013年以自交系FD9F为母本,以自交系Fss为父本组配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特点,适应性广,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10℃活动积温2500℃以上的区域种植.本文作者详细阐述了玉米新品种嫩单31号的双亲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情况、栽培技术和制种要求,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 相关文献
[1]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龙食葵4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黄绪堂,王文军,梁春波,郭永利,李岑,周菲,马军,张明,李晓明. 2015
[2]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7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王文军,黄绪堂,关洪江,乔广军,范丽娟,张明,李岑. 2010
[3]优质高产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5号的选育. 黄绪堂,关洪江,乔广军,范丽娟,王文军. 2006
[4]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9号的选育. 王文军,黄绪堂,梁春波,郭永利,李岑,周菲,马军,张明,李晓明. 2015
[5]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嫩单22的选育. 许健,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王俊强,韩业辉,于运凯,周超,孙培元,兰红宇. 2021
[6]早熟高产玉米杂交种海玉11选育. 唐贵,吴立仁,迟力勇,隋东华. 2008
[7]玉米新品种龙粘2号的选育. 张宇,李波,张立国,陈喜昌. 2009
[8]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29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要点. 王俊强,孙善文,韩业辉,于运凯,许健,周超,刘海燕,马宝新. 2021
[9]矮秆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嫩单3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韩业辉,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王俊强,于运凯,许健,周超,徐婷,丁昕颖. 2023
[10]玉米新品种克单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王巍,刘兴焱,谭福忠,杨广东. 2004
[11]玉米新品种嫩单13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刘海燕,马宝新,孙善文,李德新,蒲子钢,王俊强. 2010
[12]抗病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嫩单37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韩业辉,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王俊强,于运凯,许健,周超,徐婷,丁昕颖. 2023
[13]高产优质极早熟杂交玉米新品种边单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巩双印,李金良,张作峰,陈凤芝,陈海军. 2009
[14]国审玉米新品种A99选育报告. 于运凯,马宝新,王俊强,韩业辉,周超,王力达,袁明,王成,王连霞,谭可菲. 2022
[15]玉米新品种牡单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傅迎军,张庆娜,孙殷会,白艳凤,任海祥,邵广忠,张强. 2012
[16]高产玉米新品种龙育168的选育. 马延华,孙德全,李绥艳,林红,潘丽艳,吴建忠,李东林,杨国伟. 2020
[17]高产玉米新品种龙育1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马延华,孙德全,李绥艳,林红,潘丽艳,吴建忠,李东林,杨国伟. 2020
[18]玉米单交种边单10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陈凤芝,巩双印,陈海军,李金良,张崎峰,吴瑶,吴晓彬. 2021
[19]极早熟玉米新品种南北73与栽培技术. 陈海军,鞠伟,巩双印,李金良,陈凤芝,吴瑶,吴俊彦. 2020
[20]机收玉米新品种牡单2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张庆娜,姜军,邵广忠,孙殷会,程娟,傅迎军.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松嫩平原耐盐碱大豆品种筛选与利用
作者:张笛;袁明;韩冬伟;王振;孙浩月;朱治佳;王俊强;韩业辉
关键词:大豆;耐盐碱;品种筛选
-
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张巩亮;申惠波;刘玉涛;徐婷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施氮量;有机氮组分;玉米产量
-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谷子种子及幼苗活力的影响
作者:闫锋;董扬;赵富阳;侯晓敏;李清泉;王冰雪;周超;杨慧莹;范国权;刘凯
关键词:谷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甲基磺酸乙酯(EMS)
-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控害增效药剂组合筛选
作者:刘洋;赵秀梅;王立达;李青超;刘颖;刘悦;兰英;韩业辉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植保无人机;一体化防控
-
腐植酸叶面肥对糜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者:董扬;闫锋;赵富阳;侯晓敏;李清泉;王冰雪;周超
关键词:腐植酸叶面肥;糜子;产量;品质
-
烯效唑处理下绿豆农艺性状稳定性及性状间相互关系分析
作者:卢环;王成;曾玲玲;于运凯;季生栋;张金东;王冰雪
关键词:绿豆;烯效唑;农艺性状;稳定性;相互关系
-
红小豆人工有性杂交技术规程
作者:卢环;曾玲玲;王成;于运凯;季生栋;张金东
关键词:红小豆;人工有性杂交;新品种;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