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志铭 1 ; 司雨 1 ; 姚凡云 1 ; 郑培峰 1 ; 兰天娇 1 ; 吕艳杰 1 ; 王永军 1 ;
作者机构: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综合管理方式;碳排放;积温生产效率;光能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ISSN: 2096-6237
年卷期: 2022 年 30 卷 003 期
页码: 380-3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但生产中长期以高产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导致其生产系统成为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环境代价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选择东北平原中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采用宽窄行(宽行90 cm,窄行40 cm)和高密度(90000株?hm?2)种植,在玉米15叶期喷施化控剂,氮肥减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别减少28.0%和9.1%)的综合管理模式(IM),其中半干旱区增加了膜下滴灌处理.从玉米产量、温光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碳足迹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东北不同生态类型区IM和农户模式(FM:65 cm等行距,种植密度60000株·hm?2,不化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FM相比,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IM玉米产量分别提高24.2%和25.6%,主要表现为种植密度增加50%使得收获穗数增加52.8%,而穗粒数和千粒重仅分别降低8.5%和11.0%;半湿润区积温生产效率提高21.1%,光能利用效率提高21.0%,半干旱区积温生产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0.7%和22.0%;而且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IM年净收益分别较FM增加32.9%和24.4%.同时,半湿润区IM碳排放总量为2860.1 kg(CO2-eq)·hm?2,较FM降低18.7%;而半干旱区IM的碳排放总量为2729.6 kg(CO2-eq)·hm?2,较FM增加8.9%.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IM单位玉米产量的碳足迹分别为0.20 kg(CO2-eq)·kg?1和0.22 kg(CO2-eq)·kg?1,分别较FM降低39.4%和15.4%.综上,在东北春玉米区采取综合管理措施,能够实现玉米产量、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协同提升,且显著降低其碳足迹,其中半湿润区效果尤为明显,而半干旱区碳排放虽有所增加,但其增幅低于产量增幅,最终显著降低碳足迹.所以,该综合管理模式可在东北玉米生产中推荐应用.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播期对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及生理成熟后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魏雯雯;刘彦佐;吴杨;姚凡云;曹玉军;梁杰;刘小丹;刘志铭;徐文华;王立春;张晓龙;王永军;吕艳杰
关键词:玉米;播期;熟期;生理成熟;茎秆力学特性;产量
-
一种绿豆柱头外露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
作者:宋梦媛;郭中校;苏禹霏;邓昆鹏;兰天娇;程钰鑫;包淑英;王桂芳;窦金光;姜泽锴;王明海;徐宁
关键词:绿豆;柱头外露;突变体;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杂种优势
-
不同施氮量下黑土地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差异
作者:曹文茁;于振文;张永丽;张振;石玉;王永军
关键词:春玉米;施氮量;籽粒淀粉积累;产量;蔗糖合成酶;籽粒淀粉合成酶
-
不同熟期玉米叶片衰老特性及其对叶际细菌的影响
作者:杨文丽;李钊;刘志铭;张志华;杨今胜;吕艳杰;王永军
关键词:玉米;熟期;叶片衰老;叶际细菌;群落组成
-
基于CiteSpace分析覆盖作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作者:张丽鑫;姚凡云;吕艳杰;李晓林;傅民杰;王永军
关键词:玉米;覆盖作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研究进展
-
直立型早熟绿豆品种吉绿17的选育
作者:程钰鑫;兰天娇;邓昆鹏;王明海;包淑英;徐亚鹏;王涵;孙蕾;于维;郭中校;徐宁
关键词:绿豆;吉绿17;早熟;大粒;高产;品种选育
-
深松对三江平原春玉米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郑培峰;张晓龙;司雨;吕艳杰;王立春;王永军
关键词:深松;三江平原;春玉米;土壤水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