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长期免耕及常规耕作对土壤胡敏酸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范如芹 1 ; 罗佳 1 ; 严少华 1 ; 杨学明 2 ; 张振华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温室与加工作物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耕作方式;腐植酸;芳香碳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15 年 31 卷 01 期

页码: 80-8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研究以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长期田间定位试验黑土为研究对象,对进行了29年传统耕作(CT83)、29年免耕(NT83)、传统耕作14年后转为免耕(NT97)以及免耕14年后转为传统耕作(CT97)的土壤胡敏酸及其碳、氮含量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胡敏酸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耕作强度及年限的增加,土壤胡敏酸及其C含量也增加;免耕14年又改回传统耕作后胡敏酸及其碳、氮含量均显著提高,胡敏酸氧化度和芳香度开始增加;29年免耕土壤的胡敏酸与15年免耕土壤相比在烷基碳、羧基碳和乙缩醛基碳含量中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与免耕相比,传统耕作促进了土壤腐殖化程度的提高,使胡敏酸的结构趋于复杂。

  • 相关文献

[1]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赋存的影响. 于建光,胡锋,李辉信,王前进,王同. 2010

[2]腐熟堆肥回流对中药渣好氧堆肥进程及堆肥品质的影响. 宋修超,郭德杰,马艳,罗佳,王光飞,刘新红. 2019

[3]褐煤提取腐植酸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孙倩,刘建龙,霍连飞,李允聪,李雪,夏礼如,周忠凯,张美娜,李彬. 2020

[4]腐植酸对小麦扬花期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浆进程的影响. 张卓亚,王晓琳,许晓明,李贵. 2015

[5]添加生物质炭对羊粪堆肥腐殖化的影响. 王海候,程月琴,金梅娟,刘泽凯,韩奇隆,施林林,沈明星. 2022

[6]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制备生物腐植酸的条件优化及其结构特性. 师杨杰,靳红梅,管益东,龙玉娇,朱燕云,朱宁. 2023

[7]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郭瑞华,靳红梅,常志州,王海候,孙小祥,沈明星,陆长婴. 2017

[8]复合菌剂转化褐煤产腐植酸机理研究. 曾晨,程娟,衡曦彤,张伟,茅文庆,曹清河,李成果,何环. 2023

[9]腐植酸对水培冰草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 孙倩,孟力力,李彬,黄红英,柏宗春,曲萍,吴华山,张义. 2022

[10]褐煤生物转化产腐植酸复合菌剂的构建. 葛云,厉玲,程娟,衡曦彤,程瑜,周志林,何环. 2025

[11]紫心甘薯品种的选育及花色甙稳定性分析. 谢一芝,尹晴红,郭小丁,张启堂. 2005

[12]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2009

[13]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李波,魏亚凤,汪波,季桦,熊飞,张琛,刘建. 2013

[14]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 李波,魏亚凤,季桦,汪波,熊飞,张琛,刘建. 2012

[15]蛴螬危害花生产量损失调查及发生因子分析. 江玉萍,鞠倩,姜晓静,赵志强,李晓,吕敬军,姜言生,倪皖莉,陈志德. 2013

[16]麦秸还田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薛亚光,魏亚凤,李波,刘建. 2018

[17]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高亚军,朱培立,黄东迈,王志明,李生秀. 2000

[18]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茬麦草谷比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 顾克军,顾东祥,张斯梅,许博,杨四军,张恒敢,张传辉,石祖梁. 2014

[19]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张向前,杨文飞,徐云姬. 2020

[20]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氮素肥力的影响. 高亚军,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李生秀.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