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氮水平对高油玉米吉油一号籽粒产量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黄绍文 1 ; 孙桂芳 2 ; 金继运 1 ; 何萍 1 ; 王秀芳 3 ; 张国刚 3 ; 谢佳贵 3 ; 张宽 3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高油玉米;氮营养;蛋白质;氨基酸;油脂;脂肪酸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04 年 37 卷 02 期

页码: 250-2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不同氮营养水平对高油玉米吉油一号籽粒产量、蛋白质、氨基酸和油脂的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氮营养水平对高油玉米籽粒产量影响较大,施氮增产10.5%~22.9%。在本试验条件下的经济最佳施氮(N)量为180.3 kg·ha-1。不同施氮水平较不施氮均能明显增加高油玉米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分别增加7.1%~13.3%(平均10.6%)、22.1%~39.1%(平均29.9%)和25.0%~40.7%(平均35.0%),其中施氮175 kg·ha-1时蛋白质含量最高(10.75%),施氮125 kg·ha-1时蛋白质品质相对较好(谷醇比相对较高,醇溶蛋白占蛋白质比例相对较低)。不同施氮水平较不施氮均能明显增加高油玉米籽粒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增加11.9%~20.3%(平均17.3%)和12.4%~20.4%(平均17.1%),其中施氮175 kg·ha-1时氨基酸总量(11.50%)和必需氨基酸总量(4.19%)均相对较高。适量施氮能增加高油玉米籽粒油脂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其中施氮175~225 kg·ha-1时籽粒油分、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均较高,较不施氮分别增加7.0%~7.5%,7.4%~8.3%、7.0%~8.5%和8.1%~8.4%,而过量施氮会明显降低籽粒油分、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

  • 相关文献

[1]东北地区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化学品质研究综述. 纪锋,杨光宇. 1997

[2]延边黄牛DECR1第五内含子SNP分析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李静,曹阳,张立春,周国利,李赵志,任春宇,金海国,严昌国. 2009

[3]三个猪种肌肉营养成份分析. 李娜,张树敏,李兆华,刘庆雨,金鑫,于永生,张龙超,王立贤. 2015

[4]新吉林黑猪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李娜,李兆华,刘庆雨,金鑫,张树敏. 2014

[5]不同饲养方式对松辽黑猪猪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夏继桥,丁良梅,张树敏,王兰,何鑫淼,李娜,刘娣. 2018

[6]放牧与舍饲对松辽黑猪肉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张琪,徐炜琳,李娜,张庆,于永生,刘庆雨,李兆华,张志彬,金鑫. 2016

[7]三个猪种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李娜,张树敏,李兆华,刘庆雨,金鑫. 2015

[8]藏香猪胴体性能及肉质品质测定. 刘庆雨,张琪,李娜,张庆,李兆华,金鑫,张树敏. 2019

[9]松辽黑猪、雷香猪、杜长大白猪肉质性状及肌肉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张琪,李娜,于永生,刘庆雨,张庆,高一,刘洪亮,李兆华,张志彬,张树敏. 2021

[10]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乳化学组成及营养评价. 孙悦,李铁柱,张莉,李倬林,李爽,吕加平,杨贞耐. 2012

[11]不同品种猪肉质评定报告. 张树敏,李娜,金鑫,姜海龙,赵晓东,陈群,秦贵信. 2006

[12]育肥时间对延黄牛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吴健,夏广军,于永生,张国梁,赵玉民,严昌国. 2015

[13]ANXA2基因表达量与猪肌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关联分析. 张琪,于永生,张树敏,刘庆雨,张庆,李娜. 2024

[14]萌发过程中不同进化类型大豆蛋白质及其组份的变化. 庄炳昌,徐豹,张明,纪峰. 1990

[15]玉米子粒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王玉杰,林秀云. 1997

[16]不同氮水平对高油玉米吉油—号籽粒产量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黄绍文,孙桂芳,金继运,何萍,王秀芳,张国刚,谢佳贵,张宽. 2004

[17]发展高油玉米是促进吉林省玉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刘向辉,才卓,李淑华,荆绍凌,刘平会. 2001

[18]高油玉米杂交种吉星油199的选育及利用. 李凤任,孙发明,陶占山,焦仁海,郭海鳌,郑怀东,金明华,陶国山,才卓,王绍萍,苏义臣. 2003

[19]施钾对高油玉米和普通玉米吸钾特性及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何萍,金继运,李文娟,刘海龙,黄绍文,王秀芳,王立春,谢佳贵. 2005

[20]高油、高淀粉玉米杂交种主要生育特点研究与分析初报. 金明华,苏义臣,刘向辉,王秀芬,李淑华,徐国良,苏桂华.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