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褪黑素对低氮胁迫下油菜苗期氮吸收转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灵 1 ; 韩配配 2 ; 童佳峰 1 ; 顾炽明 1 ; 李银水 1 ; 代晶 1 ; 谢立华 1 ; 秦璐 1 ; 廖星 1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2.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油菜;低氮胁迫;褪黑素;氮吸收转运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325-33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提升油菜耐低氮胁迫能力,本研究探讨外源施用褪黑素(melatonine, MT)对低氮胁迫下苗期油菜生长及氮吸收转运的影响。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不同氮处理下外源施用不同浓度MT对油菜苗期生物量、养分累积量和氮吸收转运相关基因(BnNRT2和BnAMT)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外源喷施MT显著提高油菜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MT浓度为100μmol/L时,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提升效果最佳;低氮胁迫下外源喷施MT增加油菜地上部和根系的氮累积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MT浓度为100μmol/L时,BnNRT2.1基因成员(除BnNRT2.1a)、BnNRT2.2a和BnNRT2.4b在根部的表达上调并达到最高,当MT浓度为50μmol/L时,BnNRT2.7和BnNRT2.5在新叶和老叶中的表达上调并达到最高;同时,外源施加MT后,BnAMT1.1a、BnAMT1.3b、BnAMT1.3c、BnAMT2.2a和BnAMT2.2c在新叶、老叶及根部的表达均显著上调,BnAMT1.4a、BnAMT1.4b、BnAMT2.1b、BnAMT2.2a和BnAMT2.2b在新叶和老叶的表达也显著上调,且除BnAMT1.3b和BnAMT1.3c外,上述基因均在MT 50μmol/L处理下表达最高。综上,外源喷施MT可能通过增强BnNRT2和BnAMT家族部分基因的表达,来提高低氮胁迫下油菜根系对氮的吸收,同时促进油菜根系有限的氮向地上部转运。因此,外源施用MT可以促进油菜对氮的吸收利用,缓解低氮胁迫,提升油菜耐低氮胁迫能力。

  • 相关文献

[1]低氮处理对玉米早期发育胚乳中氨基酸水平和转录组的影响. 潘玉昕,赵涵,宁丽华. 2024

[2]水稻苗期耐低氮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赵凌,张亚东,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王才林. 2015

[3]外源褪黑素提高草莓黑斑病抗性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初探. 孙子荀,倪照君,高志红,乔玉山,万春雁,古咸彬. 2020

[4]褪黑素在猪精液保存中的抗氧化作用. 杜立银,曹少先,郭炜,王海英,刘铁铮. 2009

[5]外源褪黑素和硒对高温胁迫下辣椒生理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张雪莲,罗德旭,杨红,刁卫平,王玮玮,孙玉东,白甜,刘璐,尹莲. 2023

[6]褪黑素调控呼吸代谢及抗氧化活性延缓采后青花菜衰老. 朱玲玲,胡花丽,罗淑芬,吴朝霞,李鹏霞. 2018

[7]江苏油菜栽培技术发展50年. 戚存扣,陈新军,傅寿仲. 2010

[8]油菜(Brassica napus L.)千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和遗传改良研究. 戚存扣,盖钧镒,章元明,傅寿仲,浦惠明,张洁夫,高建芹,陈新军. 2004

[9]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对近缘植物的基因漂移研究. 浦惠明,戚存扣,张洁夫,傅寿仲,高建芹,陈新军. 2004

[10]甘蓝型油菜MICMS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RAPD标记. 张洁夫,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陈新军,高建芹. 2004

[11]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的遗传差异. 李伟,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陈怀谷. 2005

[12]油菜抗除草剂不育系的抗性效应研究. 高建芹,浦惠明,陈新军,张洁夫. 2004

[13]不同农艺措施对甘蓝型油蔬兼用油菜宁油16号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新军,戚存扣,张洁夫,浦惠明,高建芹,傅寿仲. 2004

[14]施用PL-2对油菜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刘葛山,赵祥祥. 2004

[15]宁杂1号亲本不同行比和密度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童晓利,李刚华,赵荷娟,曹荣祥,张海军,蒋小平. 2000

[16]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及其治理初报. 潘以楼,刘福海,徐志平,丁蓝蓝,倪寿坤,杨敬辉,朱桂梅. 2000

[17]稻板田油菜移栽机设计. 赵志国,刘葛山. 2011

[18]油菜菌核病病原不及防治技术研究. 李茹,赵桂东. 1999

[19]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潘以楼,汪智渊,吴汉章. 1997

[20]苏南地区油菜生产技术演变及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分析. 孙华,许才康,张建栋,李建卫,狄田荣,杨朝华,宋秧泉,陆招林.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