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李的孢粉学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廖汝玉 1 ; 任丽花 2 ; 曾志芳 3 ; 尹兰香 4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

3.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农业局

4.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与检测中心

关键词: 李;孢粉学;起源;演化;分类;李

期刊名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ISSN: 1005-3395

年卷期: 2016 年 04 期

页码: 429-43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李的起源,应用扫描电镜对7份李(Prunus salicina L.var.cordata Y.He)、2份中国李(P.salicina Lindl.var.salicina)、1份樱桃李(P.cerasifera Ehrhart.)及3份杂种李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和聚类分析,开展李的孢粉学研究。结果表明,这13份李属植物的花粉具条纹-穴状或脑纹-穴状纹饰,花粉形状均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条萌发沟,萌发沟以等间距环状分布,属N3P4C5类型。李的P/E(1.82~2.02)、花粉大小(823.70~970.42μm2)介于供试的其他6份李属植物之间,但其穿孔密度(0.520~1.141μm–2)除早圆油和早熟油外均远大于其他6份李材料;李花粉外壁具条脊,表面均形成大小、疏密不等的穿孔,且在条脊隆起、脊沟深窄等方面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其中油早熟品系和晚熟品系的花粉纹饰、穿孔密度等还表现出了2种特征,因此,李的孢粉学特征可作为分类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在遗传距离6.19水平上,13份李属植物可以分为3个类群,每个类群中均有李分布,李与李属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综合李花粉形态特征和聚类分析结果,推测李具起源于李属杂交后代的可能。

  • 相关文献

[1]基于SRAP标记的甘薯遗传多样性与起源演化分析. 刘中华,林志坚,李华伟,许泳清,李国良,邱永祥,邱思鑫,汤浩. 2018

[2]李产业发展报告. 廖汝玉,曾志芳,罗水鑫,尹兰香. 2019

[3]黄桃变异株系遗传稳定性的孢粉学鉴定. 黄雄峰,陈小明,钟秋珍,雷龑,黄新忠. 2009

[4]长期施肥对赤红壤旱地有机质含量影响及其灰色预测研究. 李娟,张立成,章明清,张辉,张永春. 2023

[5]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概况及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刘宇峰,王海平,曾玉荣. 2011

[6]HPLC法测定李果实中花色苷含量及其与pH示差法的比较研究. 周丹蓉,叶新福,方智振,姜翠翠,潘少霖,林炎娟. 2018

[7]李种质资源果实中花色苷含量的评价研究. 周丹蓉,林炎娟,叶新福,方智振,姜翠翠,潘少霖. 2019

[8]基于转录组的‘三月李’及其红肉突变体ARF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 方智振,姜翠翠,周丹蓉,潘少霖,叶新福. 2019

[9]三月李及其红肉突变体Aux/IAA家族基因鉴定及分析. 方智振,姜翠翠,周丹蓉,潘少霖,叶新福. 2020

[10]基于转录组的三月李及其红肉突变体Expansin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 方智振,林炎娟,姜翠翠,周丹蓉,潘少霖,叶新福. 2020

[11]套种白三叶对李园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姜翠翠,方智振,周丹蓉,林炎娟,叶新福. 2020

[12]一种中国李害虫——梅下毛瘿螨. 胡菡青,罗水鑫,王贤达,林雄杰,陈瑾,范国成. 2016

[13]60Co-γ辐射诱变李新品种福红的差异性状及果实品质分析. 周丹蓉,叶新福,方智振,林炎娟,陈文光. 2023

[14]李果实蛋白质的营养评价与聚类分析. 周丹蓉,廖汝玉,方智振,潘少霖,叶新福. 2012

[15]闽产李果实氨基酸组成及其营养分析. 颜孙安,钱爱萍,姚清华,林香信,林虬. 2012

[16]疏果对李果实品质及树体营养生长的影响. 周丹蓉,潘少霖,叶新福,方智振,姜翠翠,王小安. 2016

[17]李Ran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方智振,周丹蓉,姜翠翠,廖汝玉,叶新福. 2014

[18]芙蓉李PsACO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方智振,周丹蓉,叶新福,姜翠翠,潘少霖. 2015

[19]鲜食、晚熟、优质李新品种‘秋姬’引种简报. 周丹蓉,叶新福,潘少霖,廖汝玉,方智振,姜翠翠,王小安. 2014

[20]辐射三月李红肉迟熟突变体的ISSR分析. 方智振,叶新福,周丹蓉,潘少霖,姜翠翠.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