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耿斌 1 ; 王屾 2 ; 谭福忠 1 ; 韩翠波 3 ; 刘兴焱 1 ; 何长安 1 ; 纪春学 1 ; 王辉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
2.黑龙江土肥管理站
3.齐齐哈尔市种子管理处
关键词: 玉米;栽培;混种;清种;产量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09 年 17 卷 04 期
页码: 104-1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用黑龙江省早熟区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克单11和克单12为试验材料,两个品种1:1田间混种和两个品种各自清种对比,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1:1混种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克单11与克单12在混种条件下比清种百粒重、穗长和穗粗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株高与穗位高无明显变化,混种产量高于清种产量。
- 相关文献
[1]玉米间种草木犀技术. 于海林,范瑞兰,吴尔奇,马正耕,王宁. 1988
[2]经济作物产体栽培模式设计及效益分析研究. 康庆华,孙庆德. 2001
[3]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扁豆与青贮玉米混种技术研究. 张晓梦,王树林,张瑞萍. 2013
[4]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技术研究. 王家军,于佰双,张瑞萍,李进荣,王树林. 2013
[5]不同秧盘播种量对垦稻12、绥粳4混种产量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6]播种量对龙粳39、龙粳31混种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7]不同播种量对垦稻12号、绥粳4号混种秧苗素质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8]不同栽插密度对垦稻12、绥粳4号混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9]不同株型大豆品种混合种植增产机理初探. 李铭丰. 2011
[10]优质粳稻垦稻12号、绥粳4号混种高产栽培技术. 刘传增. 2016
[11]适宜机械化粒收玉米品种冠玉707耐低温促早熟栽培技术. 李波. 2020
[12]合玉23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 武玉刚,夏永伟,蒋佰福,牛忠林,邱磊,吴丽丽,靳晓春,尚君富. 2016
[13]玉米亩产吨粮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研究. 于桂霞. 1997
[14]2OO4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新品种. 薛津. 2004
[15]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克丰12号. 邵立刚,王岩,李长辉,马勇,车京玉,高凤梅,张起昌,刘宁涛. 2009
[16]优质高产大豆“嫩丰16”的特性和栽培技术. 张军,王守义,王淑荣,王洪武. 2003
[17]玉米新品种嫩单19的种植表现与栽培技术. 许健,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王俊强,韩业辉,于运凯,周超,孙培元,兰宏宇. 2018
[18]重迎茬在大豆根部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董丽华,高金堂. 1999
[19]玉米新品种嫩单19的种植表现与栽培技术. 许健,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王俊强,韩业辉,于运凯,周超,孙培元,兰宏宇. 2018
[20]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基于SNP芯片对96份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李文跃;于滔;曹士亮;马雪娜;唐贵;高利;杨耿斌
关键词:糯玉米;SNP;类群划分;遗传分析
-
基于机器学习的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研究
作者:曹士亮;张建国;于滔;杨耿斌;李文跃;马雪娜;孙艳杰;韩微波;唐贵;单大鹏
关键词:玉米;机器学习;交叉验证;类群划分;判别分析
-
玉米秸秆连年不同方式还田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作者:徐洪岩;郝玉波;张微;刘丽;张明爽;孔德崴;何长安;于倩倩;张树棣;钱春荣
关键词:秸秆还田;玉米连作;产量;根系;土壤微生物
-
52份玉米新材料萌发期耐冷性鉴定与评价
作者:马雪娜;于滔;张建国;曹士亮;杨耿斌;李文跃
关键词:玉米;萌发期;耐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
玉米耐低氮杂种优势分析
作者:周恪驰;何长安;纪春学;王辉;张恒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变异;低氮耐性
-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R8分子标记检测与田间抗性评价
作者:娄树宝;杨梦平;邢金月;翟玲侠;王辉;刘春生;王立春;宋继玲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分子标记;田间抗性
-
110份玉米新材料萌发期耐低温性鉴定与评价
作者:于滔;张建国;曹靖生;马雪娜;何长安;曹士亮;李树军;蔡泉;李昕;李思楠;杨耿斌;李文跃
关键词:玉米;耐低温;萌发期;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