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2014年夏黄海浮游植物群集及其对物理过程的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吕末晓 1 ; 栾青杉 2 ; 彭亮 1 ; 崔毅 2 ; 王俊 2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黄海;浮游植物;群集;物理过程;多元分析

期刊名称: 海洋科学进展

ISSN: 1671-6647

年卷期: 2016 年 34 卷 01 期

页码: 70-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4年夏季在黄海及其毗邻东海海域(120°30′~127°00′E,30°~39°N)进行水文环境生物综合调查,采用Utermhl方法分析水采浮游植物样品的群集结构,并利用多元分析方法探讨物种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共鉴定浮游植物65属94种,硅藻65种,甲藻25种,硅鞭藻和针胞藻各2种。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sp.)、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裸甲藻(Gymnodiniumsp.)等,黄海海域原甲藻(Prorocentrumspp.)、裸甲藻、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等小粒径物种在浮游植物群落中逐渐形成优势。总细胞丰度变化为1.8×10~3~230×10~3个·L~(-1),平均24.2×10~3个·L~(-1),高值出现在杭州湾东部、黄海北部冷水团水域的次表层水体中,群落为海线藻(Thalassionemaspp.)、海链藻等物种所控制。夏季冷水团盛行期间,其内部强环流扰动使得水体营养盐丰富,浮游植物密集分布于次表层至底层中。长江冲淡水羽状环流/锋等水动力过程,加之径流输运所带来的丰富的磷酸盐,使得冲淡水域出现浮游植物高值分布。苏北外海气旋式环流(冷涡)、台湾暖流、浙江近岸上升流等水系对调查区浮游植物分布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过程所形成的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及其带来的水化学环境的改变,共同决定了浮游植物在黄海及其毗邻东海海域的分布。

  • 相关文献

[1]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张雪,栾青杉,孙坚强,杜美荣,梁峻,臧有才,张媛,王俊. 2016

[2]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王俊. 2001

[3]黄海秋、冬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王俊. 2003

[4]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1985—2015). 栾青杉,康元德,王俊. 2020

[5]海洋酸化及其与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关系. 唐启升,陈镇东,余克服,戴民汉,赵美训. 2013

[6]黄海的玉筋鱼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陈昌海. 2003

[7]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贾晓平,李纯厚. 2002

[8]渤、黄海硬骨鱼类鱼卵及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生物学特征. 万瑞景,姜言伟. 2000

[9]大菱鲆4个进口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于飞,张庆文,孔杰,栾生. 2008

[10]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杨慧,朱文彬,董在杰,吕帆,公翠萍,刘念,袁新华. 2015

[11]白斑狗鱼与黑斑狗鱼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霍堂斌,袁美云,马波,蔡林刚,阿达可白克·可尔江,姜作发. 2011

[12]黄海、东海近海七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梁述章,宋炜,赵明,谌微,李羽,马凌波. 2018

[13]春季白沙湾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吴风霞,黄洪辉,黄建荣,刘华雪. 2016

[14]长江流域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张龙,石林林,梁宏伟,李青彬,李艳和. 2018

[15]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与亲本的形态差异. 吴玉萍,田永胜,李振通,张晶晶,李子奇,成美玲,王林娜,马文辉,庞尊方,翟介明. 2019

[16]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形态学分析. 徐滨,李忠,魏开金,马宝珊,朱祥云,徐进. 2019

[17]斑节对虾4个地理种群自交与杂交F_1的形态特征分析. 孙苗苗,黄建华,杨其彬,周发林,苏天凤,江世贵. 2012

[18]中国(鳝)群体形态学初步研究. 张红艳,高天翔,李健,潘晓哲,张辉,张岩. 2013

[19]刀鲚和湖鲚种群的形态判别. 程起群,李思发. 2004

[20]大银鱼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周彦锋,徐东坡,方弟安,尤洋.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