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三种海螵蛸的处理方法及抗菌活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朱文静 1 ; 陈四清 2 ; 谢国驷 2 ; 李杰 2 ; 田蕊 2 ; 刘宇岩 2 ; 边力 1 ; 胡文革 1 ;

作者机构: 1.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海螵蛸;最低抑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哈氏弧菌;溶藻弧菌

期刊名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672-5174

年卷期: 2021 年 012 期

页码: 50-5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海螵蛸抗菌活性,本文通过比较海螵蛸的不同处理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3种海螵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等8种人体及海水常见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海螵蛸粉末用80%酒精、按照固液比1∶4,80 W超声波3次,60℃,每次20 min震荡6 h混合后抗菌活性最好。3种海螵蛸均对哈氏弧菌(V.harvey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抑制效果较好,其中,对哈氏弧菌(V.harveyi)抑制效果最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居于第三。3种海螵蛸中,金乌贼(S.esculenta)和曼氏无针乌贼(S.maindroni)海螵蛸抑制效果相似且强于虎斑乌贼(S.pharaonis)。在8种菌中,对抑制效果最明显的哈氏弧菌(V.harveyi),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3.9 mg/mL,其次是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MIC为15.6 mg/mL。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海螵蛸均具有抗菌活性,这为海螵鞘应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二种佐剂对哈氏弧菌OMPC-溶藻弧菌LPS偶联疫苗的增效作用. 李华,钱永华,石存斌,潘厚军,吴淑勤. 2007

[2]哈氏弧菌外膜蛋白与溶藻弧菌脂多糖偶联疫苗的效果研究. 李华,石存斌,钱永华,潘厚军,吴淑勤. 2007

[3]斑节对虾TRIAP1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以及调控其表达的miRNAs的筛选. 刘恩瑞,赵超,王鹏飞,范嗣刚,闫路路,邱丽华. 2019

[4]哈氏弧菌EcGY020401优化培养. 陶家发,赖迎迢,潘厚军,石存斌,吴淑勤. 2010

[5]哈氏弧菌345Ⅲ型分泌系统诱导鱼类细胞凋亡和变圆. 吴颖,邓益琴,张策,李席席,张晨,梁思轩,徐雪峰,赵哲. 2024

[6]哈氏弧菌EcGY020401优化培养. 陶家发,吴淑勤,石存斌,潘厚军. 2005

[7]麻醉剂丁香酚对鳗弧菌抑菌效果初步研究. 李朝,柯常亮,古小莉,李惠青,黎智广,黄珂,李刘冬,李来好. 2019

[8]荸荠英提取物抑菌特性初探. 郝淑贤,刘欣,黄卉,陈永泉,石红. 2006

[9]6种中草药对2株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刘克奉. 2013

[10]半滑舌鳎弧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徐晓丽,叶红梅,侯纯强,蔡琰,钟文慧,李贺密. 2017

[11]溶藻弧菌ZJ-T小RNA srvg23535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功能初探. 邓益琴,陈偿,苏友禄,程长洪,马红玲,刘松林,冯娟. 2019

[12]杂色鲍幼苗“急性死亡脱落症”病原菌分析. 刘广锋,周世宁,徐力文,王瑞旋,王江勇,陈毕生. 2006

[13]养殖长茎葡萄蕨藻黑褐病的病原学研究. 张艳楠,王印庚,刘福利,廖梅杰,李彬,张正,梁洲瑞,于永翔,荣小军. 2020

[14]养殖环境及贝源溶藻弧菌MLST分型及其毒力基因、耐药性分析. 郑玉东,张翔,姚梦丽,谷莉,黄博闻,辛鲁生,白昌明,王崇明,唐小千. 2024

[15]麻保沙星对主要海洋致病性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抗菌后效应. 李晖,李健,张喆,潘鲁青. 2010

[16]鳗弧菌和溶藻弧菌二联疫苗对大菱鲆的免疫效果. 曹宏梅,李健,战文斌. 2006

[17]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茵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房文红,周凯. 2005

[18]凡纳滨对虾繁育系统菌群结构及优势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唐苗苗,王印庚,王春元,张正,廖梅杰,李彬,荣小军,葛建龙,于永翔. 2023

[19]夏季保苗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阈值. 张文泽,王印庚,廖梅杰,荣小军,李彬,张正,李华,范瑞用. 2015

[20]斜带石斑鱼3种致病性弧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李宁求,白俊杰,吴淑勤,劳海华,石存斌,潘厚军,叶星,简清.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