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长期施肥对河西绿洲灌漠土有机碳库储量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俄胜哲 1 ; 车宗贤 1 ; 曾希柏 2 ; 黄涛 1 ; 柴彦君 2 ; 索东让 3 ; 安康 1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3.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长期施肥;河西绿洲;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

期刊名称: 土壤通报

ISSN: 0564-3945

年卷期: 2014 年 45 卷 05 期

页码: 1157-116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质量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极为密切,为探明河西绿洲灌漠土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规律,以1982年设置在西北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1982年起始值相比,无论是化肥单施或配合施用,耕作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都年均降低160 kg hm-2。施用有机肥,年均投入有机碳2342 kg hm-2,不但可完全抵消土壤有机碳降低的趋势,而且以年均260 kg hm-2的速度递增。27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7015 kg hm-2和1298 kg hm-2,相当于有机肥中有机碳和全氮输入量的31%和25%。因此维持或提高河西绿洲灌漠土有机碳储量,年最少有机碳投入量为516 kg hm-2。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大水稳性团聚体(>0.25mm)的数量和有机碳在大水稳性团聚体中分配比例,进而增强了有机肥中有机碳的土壤固存率。

  • 相关文献

[1]有机物料对灌漠土结合态腐殖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俄胜哲,时小娟,车宗贤,海龙,马倩倩,袁金华,姚佳璇. 2019

[2]长期施肥对河西绿洲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自然供给能力的影响. 俄胜哲,杨生茂,郭永杰,索东让,杨思存,崔云玲,王成宝. 2010

[3]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刘栋,崔政军,高玉红,剡斌,张中凯,吴兵,谢亚萍,牛俊义. 2018

[4]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董博,张东伟,郭天文,曾骏,包兴国. 2012

[5]不同施肥方式对灌漠土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曾骏,董博,张东伟,包兴国,郭天文. 2013

[6]钾肥对河西绿洲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作物吸钾量的影响. 胡志桥,包兴国,张久东,马忠明. 2010

[7]河西绿洲灌区马铃薯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王婷,包兴国,舒秋萍,杨文玉. 2010

[8]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王鹤龄,牛俊义,王润元,吕晓东. 2011

[9]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绿肥间套种植模式研究. 黄涛,包兴国,王婷,胡志桥,张久东,雷明山. 2012

[10]垄作和灌水量对河西绿洲灌区啤酒大麦的影响. 张久东,胡志桥,包兴国,马忠明,王健,刘应朝. 2011

[11]河西绿洲区储水灌溉节水技术研究. 谢忠奎,王亚军,祁旭升,兰念军. 2000

[12]调亏灌溉对河西绿洲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汤莹,郭永杰,蔡德荣. 2002

[13]气候变化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王鹤龄,张强,王润元,牛俊义,吕晓东. 2010

[14]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杜少平,马忠明,薛亮. 2017

[15]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霍琳,杨思存,王成宝,姜万礼,温美娟. 2019

[16]深松深度对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李晓丽,王成宝,杨思存,蔡立群,霍琳,温美娟,姜万礼. 2021

[17]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杨如萍,郭贤仕,吕军峰,侯慧芝,郭天文. 2010

[18]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张平良,刘晓伟,曾骏,郭天文. 2024

[19]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张平良,郭天文,刘晓伟,曾骏,董博. 2023

[20]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陈娟,马忠明,刘莉莉,吕晓东.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